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
B.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
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
材料 胡宗宪,徽州府绩溪县人,嘉靖三十二年任浙江巡按,参与和指挥抗倭战争。胡宗宪抱定“贼一日不除,则臣一日不敢离军营”的雄心壮志,领导抗倭战争近十年,为抗倭战争胜利立下卓越功绩。抗倭期间,胡宗宪决定建立沿海防御系统,修造战船千艘,多置火器。奏请朝廷宽限征收江南地区历年所欠加派、逋赋,并蠲免倭患重灾区钱粮.还根据需要,随时裁减水陆官兵,以减轻百姓负担,有力地调动了广大民众的抗倭积极性.同时,重用和依靠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将领,给予他们必要的权力,让他们在战斗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机智灵活,不失时机地打击倭寇。嘉靖四十四年,协助胡宗宪抗倭的罗龙文犯罪被抄家,搜出了胡宗宪遭遇弹劾时,委托罗龙文写给权臣严世蕃的一封信,同时还有一道草拟的圣旨。明世宗勃然大怒,将胡宗宪逮捕入狱。不久,死于狱中。
——摘编自赵连稳《胡宗宪与明代抗倭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宗宪取得抗倭斗争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胡宗宪的功过。
材料 印巴分治引起了两国的领土争端,两国由于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先后爆发了两次印巴战争,但是仍旧没能解决好这一遗留问题。印度原本希望在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后能够成为整个亚太地区的领袖国家,但是巴基斯坦的出现对印度的大国地位和领土安全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巴国内部东西两部分之间矛盾的不断加深以及1970年巴国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引发的国内局势动荡又给印度分裂巴基斯坦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另外,美苏两国参与南亚地区性事务,使印巴之间达成和解的可能性更小。1971年11月21日,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尽管这场战场持续了不到一个月,但直接导致孟加拉国的产生,印度分裂巴基斯坦的愿望得以实现,印度确立了其在南亚次大陆的霸主地位。此后,美印关系更加冷淡,苏印关系则持续升温,苏联进一步扩大了在南亚的影响。第三次印巴战争虽然结束,但并未能解决印巴之间的问题,反而使积怨更深。
——摘编自李孟一《第三次印巴战争及其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三次印巴战争的影响。
虽之前有人指出:“不管货币单位大小如何,如果政府的预算不平衡,那么通货膨胀就无法制止。”面对国统区岌岌可危的经济形势,蒋介石迅即以总统的身份发布《金圆券发行办法》,限期收兑黄金、白银、银币和外国币券。面对政府的强压,国统区的金融市场在一段时间内逐渐趋向稳定。不过,仅仅一个月后民间便涌现出大量黑市,金圆券对外汇比价下跌神速,军事上的失败和金融上的崩溃互成因果。1948年9月,济南失守,国民党军队精锐丧尽,内战局势急剧逆转。国民政府为解决军费问题,于11月11日正式宣布放弃限价政策,允许人民持有外币,这直接导致民间挤兑黄金的疯狂。同时,金圆券发行的票额也越来越大,导致政府信誉大失,最后连国民党军队都不用金圆券了
——摘编自郑《浅析金圆券的发行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金圆券发行失败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酝酿于19世纪中叶,全面展开于1895年以后。这一时期清朝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封建政治秩序由动摇而崩溃,传统伦理的核心价值开始解体,失去了凝聚人心的力量,逐渐陷于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危机。这个时候,中国社会迫切需要一个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政治认冋、群体归依与社会价值取向的新的凝聚点或新的精神核心,以整合全疆域内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面对危机。可以说,中国近代的社会危机与精神危机成为民族主义应运而生的催化剂……胡适指出:“民族主义最浅的是排外,其次是拥护本国固有的文化,最高又最艰难的是努力建立一个民族的国家。”
——摘编自徐嘉《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下的伦理嬗变》
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主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化以前,家庭体系以扩展型家庭为主。扩展型家庭体积庞大,成员聚集在一起便于集中人力物力。在工业革命以后,经济逐渐发展,传统大家庭的优势逐渐消失,个人需要越发受到重视.在此基础上,核心家庭数量进一步增加。工业的兴起要求工人随着劳动市场的需求流动,工人因工作的原因经常迁移,没有固定居所,家庭生活的节奏逐渐向工厂的劳动时间靠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家庭观念也逐渐改变,开始倾向于在婚后从大家庭搬出来,自立门户。
——摘编自唐思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观念转变及其原因》
材料二 清末的家庭革命处于多层次共进的动态历程中,其主张也不尽统一。家庭首先面对的是国家的冲击,在竟言革命的语境中,打破宗法社会的呼声逼出了家庭革命。趋新者主张国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障碍物,号召青年子弟在家中向父母兄长(或夫妻之间)实行革命。同时,一些对万国纷争的现实世界不满的读书人,转而设想一个无国无家的理想世界,在此新秩序中取消家庭,进而由公产、公育、公养、公恤等社会制度来履行原本由家庭承担的责任。
——摘编自赵妍杰《为国破家:近代中国家庭革命论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家庭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中国家庭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