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周礼本来只施行于贵族阶层,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孔子却“有教无类”,不但将包括周...

周礼本来只施行于贵族阶层,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孔子却“有教无类”,不但将包括周礼在内的礼乐文化传播给社会上的各个阶层,而且主张对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培养各个阶层的道德精神气质

B.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

C.加强道德教化以实现治国安民

D.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C 【解析】 材料中说明最初周礼只施行于贵族阶层,而孔子将礼乐文化传播到各个阶层,主张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故C项正确;培养各个阶层的道德精神气质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都不是实行礼制的主要目的,故B和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关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A.其目的是抑制资本主义萌芽

B.适应了中国的发展趋势

C.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造成了中国商业发展落后

 

查看答案

汉武帝令诸侯王得“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并隶属汉郡;又令仕于诸王者地位低于中央所任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禁止士人和诸侯王交游。汉武帝此举旨在:

A. 强化地方行政监察

B. 大力限制外朝权力

C. 不拘一格笼络人才

D. 多管齐下维护统一

 

查看答案

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

B.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

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

 

查看答案

    材料  胡宗宪,徽州府绩溪县人,嘉靖三十二年任浙江巡按,参与和指挥抗倭战争。胡宗宪抱定“贼一日不除,则臣一日不敢离军营”的雄心壮志,领导抗倭战争近十年,为抗倭战争胜利立下卓越功绩。抗倭期间,胡宗宪决定建立沿海防御系统,修造战船千艘,多置火器。奏请朝廷宽限征收江南地区历年所欠加派、逋赋,并蠲免倭患重灾区钱粮.还根据需要,随时裁减水陆官兵,以减轻百姓负担,有力地调动了广大民众的抗倭积极性.同时,重用和依靠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将领,给予他们必要的权力,让他们在战斗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机智灵活,不失时机地打击倭寇。嘉靖四十四年,协助胡宗宪抗倭的罗龙文犯罪被抄家,搜出了胡宗宪遭遇弹劾时,委托罗龙文写给权臣严世蕃的一封信,同时还有一道草拟的圣旨。明世宗勃然大怒,将胡宗宪逮捕入狱。不久,死于狱中。

——摘编自赵连稳《胡宗宪与明代抗倭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宗宪取得抗倭斗争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胡宗宪的功过。

 

查看答案

    材料  印巴分治引起了两国的领土争端,两国由于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先后爆发了两次印巴战争,但是仍旧没能解决好这一遗留问题。印度原本希望在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后能够成为整个亚太地区的领袖国家,但是巴基斯坦的出现对印度的大国地位和领土安全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巴国内部东西两部分之间矛盾的不断加深以及1970年巴国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引发的国内局势动荡又给印度分裂巴基斯坦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另外,美苏两国参与南亚地区性事务,使印巴之间达成和解的可能性更小。1971年11月21日,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尽管这场战场持续了不到一个月,但直接导致孟加拉国的产生,印度分裂巴基斯坦的愿望得以实现,印度确立了其在南亚次大陆的霸主地位。此后,美印关系更加冷淡,苏印关系则持续升温,苏联进一步扩大了在南亚的影响。第三次印巴战争虽然结束,但并未能解决印巴之间的问题,反而使积怨更深。

——摘编自李孟一《第三次印巴战争及其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三次印巴战争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