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 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 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 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 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近年来,“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观点渐成学术界共识,这主要是基于晚清
A.政治体制的改革 B.文化传媒的发展
C.民族工业的进步 D.社会转型的成果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材料解读表述最准确的是
A. 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B. 西方近代的史学发展由片面不完善走上全面完善
C. 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原先文明史观科学
D. 全球史观应该成为当今研究世界历史的唯一科学方法
明清时期,中国人仍然以米、麦为主要粮食。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3亿多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近代以前,中国解决人多粮少的最主要的方式是
A. 在全国广泛种植国外高产农作物
B. 发展租佃经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C. 进一步深化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D. 发展工商业,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
“苏格拉底彻底改变了早期希腊思想家更多地关注字宙本质的倾向,使哲学研究变得更有意义,他把哲学根植在了人类的城市和家庭之中。”材料表明苏格拉底
A. 对道德价值砚有较高追求
B. 提出理性高于一切的观点
C. 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
D. 认为知识与美德同样重要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界仍采用“体”、“用”范畴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1919年以后,瞿秋白等人以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截然划分。这反映出
A.中体西用已被彻底抛弃 B.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C.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D.中西文化逐渐走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