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明代海防问题始于洪武二年,“时倭寇数掠苏州、崇明,杀掠居民,劫夺货财,沿海之地皆患之。”为此,水军大将方鸣谦提出“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水聚战舰,则倭不得入,入则傅岸。”成化至嘉靖年间,“倭警侵息者五十余年,边备废弛,”嘉靖三十一年“倭贼大扰于浙东”,俞大猷提出“贼之来必有海,海舟防之于海,其守务也。乘其初至而击之,不使得以相势合势而猖獗也”,他还发动军民大力整修沿海岸防公事,加遮板,多备弓弩火器,固守沿海城镇。同时,俞大猷十分重视军事器械的作用,大量建造坚固高大的福建楼船,并配备佛朗机(西式武器)。嘉靖四十四年秋,倭寇入犯福建,“大猷将水兵,继光将陆兵,夹击平南澳,大破之。”绵延数十省的抗倭斗争将俞大猷的海防思想推上了巅峰,但它是在明朝海防羸弱的背景下一种“弥补似的被动的反应”。
摘编自沈济《俞大猷的“大知”与海防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俞大猷海防思想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俞大猷的海防思想。
材料:二战结束后,国际上要求审判包括日本天皇在内的战争罪犯的呼声极为高涨。然而,美国政府出于自身的需要,游说各盟国,促使远东委员会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庭前夕通过了“如果没有特别的授权,对日本国天皇免于战犯起诉”的决定。1946年5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开庭,检察方和被告及辩护方准备了庞大的资料,有关证据资料达8000件,证人共12个国家419人,经长久讨论,激烈争辩,最后法庭以“侵略罪”和“违反人道罪”判决东条英机等25名被告有罪,其中7名主犯被处绞刑,东京审判是严肃、公正的国际审判我们在看到东京审判的正面意义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不足的方面。
——摘编自宋志勇《论东京审判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京审判的起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京审判的意义及缺憾。
材料:清朝统一台湾后,实行“汉番隔离”政策,将“生番”地区隔置界外,并禁止大陆人民移台、1874年至1895年间,清政府在台湾及原住民地区积极筹划推行“开山抚番”政策。从沈葆桢巡台时的“今欲开山,则曰通水道、曰招垦户、曰设官吏……今欲抚番,则曰通语言、曰教耕稼、曰设番学”;到丁日昌巡台时“夫所谓开路抚番,其根源仍在兵事、吏治兵事一有起色、则番不期抚而自抚”;再到刘铭传抚台六年,“则铁路、电线、邮政,炮台学堂、船商、火器、水雷诸机械制造”、“开山抚番”政策得到了历任主政福建及台湾官员的较好贯彻,对近代中国台湾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赵松林《清政府在台湾的“开山抚番”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开山抚番”政策实行的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开山抚番”政策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2《中外历史纲要(上)》模块篇目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国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莫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外历史纲要(上)》中选取两个以上的篇目,设计教材编写的任一主旨思路,并概述和说明该思路。(要求:明确写出所设计的思路,持论有据,表述清晰,概述和说明准确全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全国性的商业经济中心。像汴京“八荒争凑,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当时汁京城里有不少大型定期交易场所,而临安城中的行业组织就有414个,这些行业或相对集中在一定区域,或分数在各个街市。宋代以前,太湖流域的县城大多只是小规摸的政治据点,至宋代,它们逐新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和社会中心,宋代因工商业发展而出现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更是通及全国,如京兆(今西安)、西京(今洛阳)、福州、广州等,宋代城市格局由封闭转向开放经济职能增强,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出现主要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城市最早的手工业是为满足城镇及周国乡村居民日常需要的,如,铁器制作、皮革珠制和皮具是其基本行业,城市是农产品与城镇手工业产品相交换的场所,乡村的部分农产品也通过城布运往外地市场,农村居民所需的外地商品,也主要从城市市场上取得。如,瑞士莱因菲尔登城的外来商品中,有来自阿尔萨斯的葡萄酒,萨尔茨堡和洛林的盐,在城市工商业发展基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以极强的渗遗力,对农村经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瓦解,引起了农奴制和庄园制的解体和崩贵。同时,还从法律道德、社会意识、大众心态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对乡村施加着深刻影响。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乡关系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二,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相比的不同点,并根据材料二分析城市在推动西欧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1952年,第七届联大通过了《关于人民与民族的自决权的决议》,明确指出:人民与民族应先享有自决权。1960年,第十五届联大又通过了《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声明:使人民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的这一情况,否定了基本人权,违反了联合国宪章。这
A.推动了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B.加速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C.改变了国际社会的政治结构 D.形成了世界格局的多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