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说:“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由此可知,苏格拉底认为
A. 素养低的人不应享有民主权利
B. 抽签选举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C. 雅典的民主实质是奴隶主专政
D. 知识是美德存在的重要条件
《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 分封之制
B. 郡县之制
C. 郡国并行
D. 行省制度
材料 明代海防问题始于洪武二年,“时倭寇数掠苏州、崇明,杀掠居民,劫夺货财,沿海之地皆患之。”为此,水军大将方鸣谦提出“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水聚战舰,则倭不得入,入则傅岸。”成化至嘉靖年间,“倭警侵息者五十余年,边备废弛,”嘉靖三十一年“倭贼大扰于浙东”,俞大猷提出“贼之来必有海,海舟防之于海,其守务也。乘其初至而击之,不使得以相势合势而猖獗也”,他还发动军民大力整修沿海岸防公事,加遮板,多备弓弩火器,固守沿海城镇。同时,俞大猷十分重视军事器械的作用,大量建造坚固高大的福建楼船,并配备佛朗机(西式武器)。嘉靖四十四年秋,倭寇入犯福建,“大猷将水兵,继光将陆兵,夹击平南澳,大破之。”绵延数十省的抗倭斗争将俞大猷的海防思想推上了巅峰,但它是在明朝海防羸弱的背景下一种“弥补似的被动的反应”。
摘编自沈济《俞大猷的“大知”与海防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俞大猷海防思想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俞大猷的海防思想。
材料:二战结束后,国际上要求审判包括日本天皇在内的战争罪犯的呼声极为高涨。然而,美国政府出于自身的需要,游说各盟国,促使远东委员会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庭前夕通过了“如果没有特别的授权,对日本国天皇免于战犯起诉”的决定。1946年5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开庭,检察方和被告及辩护方准备了庞大的资料,有关证据资料达8000件,证人共12个国家419人,经长久讨论,激烈争辩,最后法庭以“侵略罪”和“违反人道罪”判决东条英机等25名被告有罪,其中7名主犯被处绞刑,东京审判是严肃、公正的国际审判我们在看到东京审判的正面意义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不足的方面。
——摘编自宋志勇《论东京审判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京审判的起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京审判的意义及缺憾。
材料:清朝统一台湾后,实行“汉番隔离”政策,将“生番”地区隔置界外,并禁止大陆人民移台、1874年至1895年间,清政府在台湾及原住民地区积极筹划推行“开山抚番”政策。从沈葆桢巡台时的“今欲开山,则曰通水道、曰招垦户、曰设官吏……今欲抚番,则曰通语言、曰教耕稼、曰设番学”;到丁日昌巡台时“夫所谓开路抚番,其根源仍在兵事、吏治兵事一有起色、则番不期抚而自抚”;再到刘铭传抚台六年,“则铁路、电线、邮政,炮台学堂、船商、火器、水雷诸机械制造”、“开山抚番”政策得到了历任主政福建及台湾官员的较好贯彻,对近代中国台湾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赵松林《清政府在台湾的“开山抚番”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开山抚番”政策实行的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开山抚番”政策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2《中外历史纲要(上)》模块篇目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国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莫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外历史纲要(上)》中选取两个以上的篇目,设计教材编写的任一主旨思路,并概述和说明该思路。(要求:明确写出所设计的思路,持论有据,表述清晰,概述和说明准确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