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题目要求。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做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题目要求。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做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摘编自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请依据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中所述全球化几个发展阶段的表现及其历史影响,谈谈你对当今经济全球化化的认识。要求论述成文。(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观点明确。)

 

答案示例: 第一阶段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开辟新航路,发现美洲,并开始在亚洲非洲美洲建立殖民随后荷兰、英、法等国相继加入。这-阶段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给欧洲带来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但这一时期的殖民掠夺也给亚洲、非洲和美洲人民带去灾难。 第二阶段伴随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开辟殖民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这-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得以确立,而广大亚非拉国家遭受侵略和掠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但客观上也带来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 第三阶段,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建立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和关贸总协定为代表的贸易体系,但随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出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经济全球化进程虽然出现曲折,但欧洲走向联合的趋势明显加强。 第四阶段,伴随两级格局瓦解,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但欧美国家主导了全球化的进程,从中获得了巨大利益;发展中国家有的积极适应全球化趋势,获得发展。但有的在全球化中,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 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部分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实行贸易保护和关税壁垒。而中国积极倡导开放、合作、共赢的积极政策,积极推行一带一路开放政策,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 关于全球化几个发展阶段的表现及其历史影响,首先应该根据所学内容明确划分相应的阶段,即第一阶段为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开辟新航路,发现美洲,并开始在亚洲非洲美洲建立殖民随后荷兰、英、法等国相继加入;第二阶段为伴随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开辟殖民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第三阶段为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建立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和关贸总协定为代表的贸易体系,但随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出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第四阶段为两级格局瓦解,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结合所学内容引用相关史实对这几个阶段进行阐述和论证其影响。 对于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应该从不同角度和立场进行全面的评价,既要看到全球化在推动世界进步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全球化带来的的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指康有为)自编年谱》等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历史事件的背景。康有为等上书内容是什么?其结果如何?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2)材料二中的各界上书目的是什么?涉及哪些人?材料所述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3)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

 

查看答案

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麻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綴结构发生新变化。

——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隆庆元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添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商几乎遍布金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撒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物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

(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某学者写道:战后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无法全部装在冷战这个盒子里的。冷战分割了世界,不过冷战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部分,与之并存的还有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冷战无疑对这些问题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冷战。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A. 冷战是时代的中心,而非时代本身

B. 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影响了冷战的态势

C. 冷战既是时代的中心,又是时代本身

D. 冷战分割了世界,影响了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

 

查看答案

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查看答案

1918年初,一名德国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历史哲学名著《西方的没落》。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西方的没落”应该是指

①大战摧毁了数世纪之久的四大帝国

②大战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动摇

③大战削弱了欧洲的霸主地位

④大战使英、法、德、美经济一落千丈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