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因为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就如同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政治家、思想家等杰出人物。
——摘编自《大国崛起》
根据材料信息,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历史知识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中期随着中国与欧美国家贸易规模的扩大,进口商品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18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进口商品是以奢侈品为主,之后……进口商品构成转以棉花、棉布、棉纱为大宗……19世纪30年代,棉布、棉纱已经成为中国进口洋货中的重要商品,进口货值不断增加。1825~1826年英国输华棉纺织品价值1895两,1831~1832年增至360521两,1833~1834年达451565两
——郭立珍《清朝中期洋货进口对中国消费生活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的动机,然而直到90年代,以1890年建成开工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92年投产的湖北织布官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才在千呼万唤般的难产中真正诞生。1890~1910年间民族机器棉纺织业共设立工厂27家……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这一点从上述企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身份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由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创办的,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中期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洋货进口与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影响。
1989年,苏联领导人认为:45年来,我们一直设法避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源自于意识形态信念的冲突并没能证明自身的合理性……从战略角度而言,冷战的方法……已经败北。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而普通人或许已经更好地明白了这点。这说明
A.两极对峙格局已经结束 B.美苏意识形态冲突严重
C.苏联将转变冷战的思维 D.苏联普通人更理解冷战
新政时期,罗斯福认为低工资“无法购买使我们工厂和农场保持完全运转所必要的衣、食和其他用品”。于是工人工资得到了增加,1933—1939年美国工人周工资从16.73美元增加为23.86美元。罗斯福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A.缓和劳资双方矛盾 B.加快工业发展速度
C.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D.保护资产阶级利益
下表是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
如表格中的信息反映了
A.近代自然科学诞生推动欧洲文化的进步
B.妇女地位的提高得益于工业革命推动
C.印刷术传入促进欧洲文化的突飞猛进
D.启蒙运动使社会形成重视文化的风尚
早期罗马法虽然保持了血缘家族和传统的家庭习惯,但从不支持家族团体主义,而是以个人行为为中心,其发展趋向是“家庭依附的逐步消灭以及代之而起的个人义务的增长,‘个人’不断地代替了‘家族’,成为民事法律所考虑的单位”。这反映出罗马法
A.主张人人平等与自由 B.忽视家族家庭的权利
C.重视保障个人的权利 D.具有浓厚的民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