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有这么一首民歌:“从南门到北门,进东门出西门,家家户户无闲人,昼忘食来夜忘寝:老人送砖砸石子,儿童就把缸渣寻,妇女在碾耐火土,壮年在砌高炉群,全市人民十几万,个个都是炼铁人。”该民歌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推动三大改造的热烈进行 B.体现多快好省的建设要求
C.贯彻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 D.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新中国《共同纲领》的制定曾三次起草和命名,第一次是在1948年10月提出,叫《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1949年8月,中共提出第二次草案初稿,题目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第三次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这反映出
A.新中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 B.中国革命性质已发生变化
C.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 D.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主张用“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取代“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和“山林文学”。陈独秀意在
A.进行思想启蒙 B.反对尊孔复古 C.批判专制皇权 D.抵制西方文化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先后派遣4批幼童共120人赴美留学。下表是对他们归国后就业情况的不完全统计。该现象( )
从事行业 | 外交(包括海关) | 海军、船业 | 矿务 | 电报 | 铁路 | 商业 | 医业 | 教育 |
人数 | 32 | 16 | 8 | 18 | 16 | 7 | 5 | 4 |
A.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B.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
C.导致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有助于近代化的发展
刘伯承致电中央军委,就某一战役提出战略方针:“蒋军重兵守徐州,其补给只一津浦线……陈(毅)邓(小平)主力似应力求截断徐宿间铁路,隔断孙(元良)兵团会兵徐州之形势。”该军事行动为
A.徐州会战 B.平津战役 C.挺进大别山 D.淮海战役
有学者认为,国民党控制着整个国家机器,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导向和正确的战略、策略则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这说明
A.中共的导向作用是抗战胜利之源
B.国共抗战是全民族抗战主体力量
C.国民政府的抗战起着决定性作用
D.国际社会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