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反映了1932年~1934年间我国棉花总产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这一状况
A.促使自然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的结果
C.抵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D.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下表是中国革命档案里收藏的一份文件
这一文件精神的贯彻
A.阻碍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强化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C.脱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 D.巩固了根据地红色政权的地位
雍正帝刷新了古代历朝多项纪录,他建成完整的密折制度,促使内外大臣互相监视。他在位五千多天,仅批阅过的密折便超过十六万件,平均日批三十多件。雍正帝的做法
A.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C.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D.是勤政爱民的表现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记载了进士中榜的情况。其中601名进土中,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官僚家庭出身的只有184人。这反映了当时
A.门第观念的淡化 B.社会控制程度有所松弛
C.社会阶层的流动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楚国是活跃在汉水和长江流域的一个国家。楚国君主的心病是,在周朝的政治体系中他们的封号太低,与其强大的国力并不相称。第六代楚君熊渠曾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由此可知
A.楚国在军事上已经具备问鼎中原的实力
B.周楚两国征战给双方都带来深刻的影响
C.楚国“不服周”的态度纯属夜郎自大
D.商周沿袭而来的“天下观”在传播中受阻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经济主张。
材料二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