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

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体现了

A.道家主张“道法自然” B.墨家的“兼爱、非攻”

C.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D.法家所提倡的严刑峻法思想

 

C 【解析】 据材料“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可知,上天降灾是对皇帝缺乏德行的警示,这是“天人感应”的主张,C正确;据材料“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与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不符,A错误;墨家的“兼爱、非攻”是不分等级差别的爱,反对非正义的掠夺战争,而材料没有涉及墨家的“兼爱、非攻”,B错误;据材料“: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可知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与“法家所提倡的严刑峻法思想”不符,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官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A.思想趋向融合特征 B.均为治国理政方案

C.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D.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查看答案

《孔子·家语》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癝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美德矣。”其意在强调

A.认为救饥是仁的具体化 B.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C.君臣关系的重要性 D.治国要以仁政为主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战后,美国经济持续繁荣,进入“丰裕社会”时代。同时,其社会结构也从生产主导的工业社会向消费主导的后工业社会转变。物质的丰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两极分化、种族歧视、公共服务缺失、城市衰败、环境污染、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医疗教育机会不平等等,这些问题日积月累,对社会繁荣稳定构成了阻碍,通过改革扫除这些障碍,成为势在必行的政治议程。1961 - 1969年间入主白宫的美国总统约翰逊,在政治理想主义的内在动力和激进社会运动的外在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掀起了一场史称“伟大社会”的改革运动。其内容,主要包括以种族平等为宗旨的民权立法;消除匮乏为宗旨的向贫困宣战运动;示范城市运动;医疗卫生与教育改革运动;提高生活质量运动。1968年,代表新保守主义派的尼克松在大选中获胜,不久,“伟大社会”改革夭折。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伟大社会”改革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伟大社会”改革失败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部分中国政治人物的图片和相关信息。

时间

封面人物

文字说明

1924年

吴佩孚

(图一)

1924年9月8日,《时代周刊》封面的首个中国人出现了。他就是当时的军阀吴佩孚。1924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看来美国人也很关心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

1942年

蒋介石

(图二)

先后四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图二是1942年6月蒋介石第三次上《时代周刊》。封面上蒋介石意气风发,美国人中立的几年还是等来了日本偷袭珍珠港而被迫参战,多了一个实力强大的盟友,蒋介石心里乐开了花。

1950年

毛泽东

(图三)

图三封面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泽东。图片基调为红,蝗虫是美国对中国人的蔑视。内文如此描述:“4年前他还蹲在荒凉的西北延安的窑润里。而上周,他却住在北京的宫殿,……他的军队让世界上从强大的国家遭受到了痛击。”

1971年

周恩来

(图四)

先后六次登上《时代周刊》,图四是1971年11月8日的封面,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当时中美关系正处解冻期,中美都看到了和平友好的希望,当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会谈。

1979年

邓小平

(图五)

先后四次登上《时代周刊》,图五是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时

代周刊》评为本年度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据人民网·国际专题《看走上时代周刊的中国人》等

从上述图文材料中选择一个或两个以上人物及其所处的历史时期提出有关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3月,即罗斯福总统刚刚上台执政的前几个月,由于大萧条带来的贫困,退伍军人要求补偿金的大军开始向华盛顿汇集。到了5月,就有大约3000人住进一座“帐篷城”,这是罗斯福总统命令军队在华盛顿郊区一处废弃的要塞专门为他们搭建的。在白宫的安排下,国家新的第一夫人艾莲娜·罗斯福冒着风雨、踏着泥泞来到这些退伍军人之间,参加他们的歌咏会。一位退伍兵这样说:“胡佛派来军队,罗斯福派来他的妻子。”到1933年6月,约2600名退伍兵接受了罗斯福总统“新政”提供的工作。

——摘编自《向华盛顿进军事件》

材料二  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此外,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三  光绪初年,陕西、河南爆发了极罕见的大旱灾,从1877年到1879年,历时三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波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江西东部、四川北部。面对大量涌入的灾民,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灾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李金镛等著名社会救济人士成立协赈公所等救济机构,在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开展救济,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

——摘编自余新忠《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救济》

材料四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冋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摘自《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年美国民主制度遇到的危机,并简析罗斯福是如何应对这次危机的。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古代社会救助相比,中国近代社会救助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些新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扶贫工作的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