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写下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博大的胸襟和远大抱负。毛泽东写这首《沁园春·雪》时正值
A.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B.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C.召开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中国近代一篇文章里写到:“喝咖啡逛公园的上海买办、书包里藏着白话小说的学生、在政府各部跑新闻的北京记者和出口中国茶叶进口英国钢琴的广州商人们,他们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现代宪政社会。”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时期
A.中西方文化交流增多,西方文化开始影响中国 B.城乡居民普遍接受西方文化
C.西方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D.民主化进程基础薄弱
甲午战后,英国人赫德评论说:“日本根本是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我不相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就像我相信单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饭那样,我们必须要有第二只筷子——实力。但是中国人却认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期望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是
A.实力是决定国家战争成败的唯一因素
B.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
C.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D.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是因为它的“铁拳”
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认为:“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偏离轨道的插曲”,以如图片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B.
C. D.
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当时中国
A.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天朝上国的观念
C.不懂得国际公法 D.与英国治理秩序的差异
1866年,清朝官员斌椿奉命考察欧洲,所著《乘槎笔记》被认为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早亲历欧洲的记述。下列选项中,有可能在其笔记中出现的是
A.参观英国议会,并被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接见
B.访问巴黎,并亲历巴黎公社运动
C.见证法国“一票共和”,并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到柏林,访帝国议会,见“会议厅甚大……旁有皇座,备德皇降临之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