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慈禧太后……允许康有为1895年成立强学会和18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慈禧太后……允许康有为1895年成立强学会和1898年成立保国会;甚至默许清朝的一些要员如文廷式、翁同穌、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支持或加入这些组织;默许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并与洋务派的大论战,从批判中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1898年1月,慈禧太后下懿旨命李鸿章等五大臣在总理衙门接见康有为,详细询问“补救之法,变法条理”。此外,光绪还把自己喜欢看的一些新书拿给慈禧太后一一浏览,如介绍西方政治及日本变法的书《英法政概》《采风记》《日本国志》等,慈禧“亦称甚剀切”……

——吴仁明等《论慈禧太后与晚清维新运动的合离》

材料二  慈禧是破坏戍戌变法的罪魁祸首,正是她发动戊戌政变,才使戊戍变法以六君子流血而宣告流产的……为什么在政变后把她本人曾经认可的新政几乎全部废除呢?她又力求把变法限制在不影响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的范围内。否则,她宁可站在以光绪为代表的维新变法的对立面,也绝不容忍光绪借此培植新势力与自己抗衡……“百日维新”期间所颁布的各项行政诏令,如果认真实行起来,势必直接或间接触犯包括当权者在内的大批人的利益,引起他们的拼死反抗听信刚毅之言,以为“今欲倾我大清天下者为康有为,而新法皆有为所臆造。今用新法,是用有为,以叛徒执政,实从古所无。”

——周敏之《论慈禧反对戊戍变法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慈禧太后对维新变法的态度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慈禧太后对维新变法运动不同态度的原因。

 

(1)从默许到镇压 (2)默许原因:列强侵略加剧危及统治;西学传播影响广泛。 镇压原因:与光绪争夺统治权力;新法侵犯了自身利益;个人意气用事。 【解析】 (1)“态度变化”,根据材料一信息“慈禧太后……允许康有为1895年成立强学会和1898年成立保国会;甚至默许清朝的一些要员如文廷式、翁同穌、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支持或加入这些组织;默许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并与洋务派的大论战,从批判中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1898年1月,慈禧太后下懿旨命李鸿章等五大臣在总理衙门接见康有为”和材料二信息“慈禧是破坏戍戌变法的罪魁祸首,正是她发动戊戌政变,才使戊戍变法以六君子流血而宣告流产的”得出:从默许到镇压。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列强侵略加剧危及统治、西学传播影响广泛等角度分析默许原因;镇压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她又力求把变法限制在不影响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的范围内。否则,她宁可站在以光绪为代表的维新变法的对立面,也绝不容忍光绪借此培植新势力与自己抗衡”得出:与光绪争夺统治权力;“所颁布的各项行政诏令,如果认真实行起来,势必直接或间接触犯包括当权者在内的大批人的利益,引起他们的拼死反抗”得出:新法侵犯了自身利益;依据所学知识从个人意气用事的角度补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的理学家们为当时的国家、社会和个人,都设计了深具儒家传统的道德标准。但基本上没有在宋代形成制度化的实践。元朝以游牧民族入主中华,亟需借助汉人的道统来稳定统治、治理天下,因此从忽必烈即位之后,就“大召名儒,辟广庠序”,修造孔庙,翻译和学习儒家经籍。明清时期以朱子学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的实施,有了制度上的推行与保障,把宋代理学家们特别是朱熹的著作,确定为学子们进身仕途的必读考法定教科书。从宋代理学对于“节孝”的倡导到明清时期国家政府对于“节孝”行为的实践过程中不难看出,理学的“义理”“气节”主张,基本上成了政治上的一种“摆设”。而某些部分被强调而形成制度化的诸如“贞节”“孝道”,则根据统治者的需求和爱好而经过了新的改造和诠释,这就不能不与宋代理学家们的设想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它在尤为纷错之世象变迁中显现出久远的道德价值,应当引起今天的我们的重视与继承。

——摘编自陈支平《朱子学·理学:唐宋变革与明清实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理学在宋、元、明、清时期的道德价值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明至清中叶岀现社会阶层变化与人口危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明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人们的私有观念亦空前强烈,农村贫富两极分化空前迅速。首先表现在争夺土地上,以地权分化为其主要内容。这种分化通过杈势占夺和私人买卖两条途径得到实现。争霸社会财富的主要势力,由内廷皇族集团转为外廷官僚集团,由中央转向地方,以缙绅为代表的各地官豪势要趁机而起,大肆争夺土地,积聚财富。这种分化扩大了贫困群体,激化了人际关系,加剧了社会矛盾,明王朝也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

——林金树《明代中后期农村的贫富两极分化》

材料二  康熙帝在其统治的后期,已经明显地感到庞大的人口对社会形成的压力。人口增长过快,直接造成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大规模流迁。由于中国各地区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在经济发达较早的腹地,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尖锐。并由此引发出新的问题,即人口的长时间、大规模的流迁。人口稠密区的劳动者,由于生活压力,被迫离开地少人多的故乡,迁往土旷人稀的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定居生活,繁衍后代。人口的长时间大规模流动,严重冲击着社会旧有的制度和统治,人口压力与阶级矛盾相交织,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定。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分析材料一中农村贫富分化的原因,并概括其社会影响。

(2)材料二中出现了什么现象?与材料一中相比,二者有何共同点。

 

查看答案

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影响着中国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之后,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绝望、不满意)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

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上书称,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

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后汉书·左黄周传论》

材料二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察举制出现的问题,并指出尚书令左雄上书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北朝选官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罗斯福发表的“炉边谈话”指出: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摧毁了大量的日本军用物资。援助中国进行的英勇抗战并最终发起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这最能证明

A.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B.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起了主要作用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国际力量的援助是中国抗战胜利的关键因素

 

查看答案

1937年7月10日,某组织提出:“提前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制定全国上下一致遵守之政治纲领,俾全国各阶层力量,能迅速集中,各方政治意见能彻底融合,以树立政府之坚实抗战基础。”该组织是

A.中国共产党 B.中国国民党

C.共产国际 D.中间政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