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以下关于唐太宗时期...

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以下关于唐太宗时期对外交往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A.设置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B.提出“示存异方之教”,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D.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允许官吏加重税收

 

B 【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对于外来宗教,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佛教经典大量传入中国,并被译成汉文。但佛教是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故B符合题意;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如设置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秦始皇征服百越后,增设南海等四郡。南海郡位于图中

A. B. C. D.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依据上述三幅图片,概括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并进行分析说明。(要求:主题须符合材料,说明应紧扣主题,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慈禧太后……允许康有为1895年成立强学会和1898年成立保国会;甚至默许清朝的一些要员如文廷式、翁同穌、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支持或加入这些组织;默许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并与洋务派的大论战,从批判中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1898年1月,慈禧太后下懿旨命李鸿章等五大臣在总理衙门接见康有为,详细询问“补救之法,变法条理”。此外,光绪还把自己喜欢看的一些新书拿给慈禧太后一一浏览,如介绍西方政治及日本变法的书《英法政概》《采风记》《日本国志》等,慈禧“亦称甚剀切”……

——吴仁明等《论慈禧太后与晚清维新运动的合离》

材料二  慈禧是破坏戍戌变法的罪魁祸首,正是她发动戊戌政变,才使戊戍变法以六君子流血而宣告流产的……为什么在政变后把她本人曾经认可的新政几乎全部废除呢?她又力求把变法限制在不影响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的范围内。否则,她宁可站在以光绪为代表的维新变法的对立面,也绝不容忍光绪借此培植新势力与自己抗衡……“百日维新”期间所颁布的各项行政诏令,如果认真实行起来,势必直接或间接触犯包括当权者在内的大批人的利益,引起他们的拼死反抗听信刚毅之言,以为“今欲倾我大清天下者为康有为,而新法皆有为所臆造。今用新法,是用有为,以叛徒执政,实从古所无。”

——周敏之《论慈禧反对戊戍变法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慈禧太后对维新变法的态度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慈禧太后对维新变法运动不同态度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的理学家们为当时的国家、社会和个人,都设计了深具儒家传统的道德标准。但基本上没有在宋代形成制度化的实践。元朝以游牧民族入主中华,亟需借助汉人的道统来稳定统治、治理天下,因此从忽必烈即位之后,就“大召名儒,辟广庠序”,修造孔庙,翻译和学习儒家经籍。明清时期以朱子学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的实施,有了制度上的推行与保障,把宋代理学家们特别是朱熹的著作,确定为学子们进身仕途的必读考法定教科书。从宋代理学对于“节孝”的倡导到明清时期国家政府对于“节孝”行为的实践过程中不难看出,理学的“义理”“气节”主张,基本上成了政治上的一种“摆设”。而某些部分被强调而形成制度化的诸如“贞节”“孝道”,则根据统治者的需求和爱好而经过了新的改造和诠释,这就不能不与宋代理学家们的设想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它在尤为纷错之世象变迁中显现出久远的道德价值,应当引起今天的我们的重视与继承。

——摘编自陈支平《朱子学·理学:唐宋变革与明清实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理学在宋、元、明、清时期的道德价值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明至清中叶岀现社会阶层变化与人口危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明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人们的私有观念亦空前强烈,农村贫富两极分化空前迅速。首先表现在争夺土地上,以地权分化为其主要内容。这种分化通过杈势占夺和私人买卖两条途径得到实现。争霸社会财富的主要势力,由内廷皇族集团转为外廷官僚集团,由中央转向地方,以缙绅为代表的各地官豪势要趁机而起,大肆争夺土地,积聚财富。这种分化扩大了贫困群体,激化了人际关系,加剧了社会矛盾,明王朝也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

——林金树《明代中后期农村的贫富两极分化》

材料二  康熙帝在其统治的后期,已经明显地感到庞大的人口对社会形成的压力。人口增长过快,直接造成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大规模流迁。由于中国各地区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在经济发达较早的腹地,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尖锐。并由此引发出新的问题,即人口的长时间、大规模的流迁。人口稠密区的劳动者,由于生活压力,被迫离开地少人多的故乡,迁往土旷人稀的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定居生活,繁衍后代。人口的长时间大规模流动,严重冲击着社会旧有的制度和统治,人口压力与阶级矛盾相交织,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定。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分析材料一中农村贫富分化的原因,并概括其社会影响。

(2)材料二中出现了什么现象?与材料一中相比,二者有何共同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