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城市化运动主要出现在工业革命发祥地和工业化地区,工业革命发祥地多是近代早期的乡村工业区。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机器工厂的出现,原有的乡村工业城镇成长为城市,对资源和人口的吸附力大为增强;原有的乡村工业村庄演变为工业城镇,原有的农民要么就地转变为城镇居民,要么移居本区域新兴的工商业大城市。这些地区后来一直是英国主要工业城市分布的区域。1851年,经过大约一个世纪的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人口已超过50%,基本完成城市化。城市化高潮的早期基本上是农村城镇化的高潮,因为城市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农民移民,其次才是城市居民的自然繁衍。
——摘编自刘景华《农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与经验》
1895年底,中国总共对外开放26个通商口岸。这些开放通商口岸分布的区域,形成了一个以开放口岸城市为中转枢,各方面力量参与其间的广泛的贸易网络几平在西方国家将商业势力拓展到通商口岸的同时,中国内陆地区各种资人口商业等也开始了向通商口岸的集中中国对外开埠通商后,口岸城市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们逐渐盖过了一些传统内陆城市的光芒。开埠通商既是对中国传统市场园的改纽,也是对国内资源的一次整合,更是对中国近代城市分布格局的调整由此开始,口岸城市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某种均势。
——摘编自徐峰《商业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启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与清末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中国城市化的意义
14世纪,“私人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新建筑逐步占据西欧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位置变得次要起来”。这一时期,西欧的城市建设
A.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C.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亚里士多德曾说:“理性观念同人性相比较,理性观念是神圣的,那么,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比较,以理性观念为根据的生活也一定是神圣的。”据此可知,亚里士多德
A.忽略古希腊人的个体意识 B.强调社会生活应遵从理性
C.批判古希腊人的宗教意识 D.宣扬古希腊人的民主意识
1987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要求凡是没有进入普通高中、普通大学和职业学校的学生,都可以经过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然后就业。这一决定
A.完善了国民教育体系 B.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兴起
C.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 D.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1986年,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迈克·华求时说:“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人们常常忘记是什么样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该论断反映出邓小平
A.明确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B.科学阐释了社会主义本质
C.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自孔子以来,在中国已有几千年历史的把华夏以外一切外族的人和事称作“夷”的做法被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所限制,这是“洋”与“夷”替代的交接点,这一替代说明
A.中国与外国实现了外交平等 B.国人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C.国人已经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D.中国传统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