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娃娃博士”的邓稼先,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毅然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从事两弹研究数十年。时人总好奇邓稼先研究两弹得到了多少奖金,1986年邓老病危时说: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邓稼先的这一事例反映了
A.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投入的不足 B.新中国科技事业进展缓慢
C.中美在国防上的巨大差距 D.科技人员为国奉献的精神
如表是某学生对邓小平经典论断的部分记载,这些记载反映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当时主要致力于
“必须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解决中国革命道路 B.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D.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是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利用,无组织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毛泽东在文中主要调强中国
A.以坚持中心城市暴动的必要性
B.大力组织工人运动的必要性
C.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曾多次实现思想认识上的“华丽转身”。1894年创立兴中会时,他力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他以五色旗(寓意五族共和)为国旗。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了当时中国
A.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
B.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C.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
D.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对东西文化的关系的论述,不同时期的阐述标准不尽相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思想界一般习惯采用“体”“用”来解释东西方文化的关系。1919年以后,瞿秋白等人打破了东西方文化截然划分,开始采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不同文化的高下之分。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A.中体西用已被彻底抛弃 B.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C.中西文化逐渐走向融合 D.中外民族矛盾趋向缓和
1915年陈独秀说:“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1917年6月又说:“吾人理想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以求夫最低限度之希望。”这表明
A.民主与科学已经深入人心 B.孔教与西方文明不可调和
C.陈独秀积极探索救国道路 D.陈独秀开始转向“以俄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