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关于“图像证史”。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回到”历史现场,感知历史的...

关于“图像证史”。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回到”历史现场,感知历史的真实。

下面是美国高中历史教材有关“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插图和思考题。

(1)概述美国教材中思考题的特点。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现代旅美画家李自建创建于1991年的《1937·南京大屠杀》油画由“屠”、“生”、“佛”三联组成。

(2)材料二中的《1937·南京大屠杀》油画为何在西方引起巨大轰动?而一些日本人却提出撤画的请求?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照片传递了文字所无法表达的信息。有人说:“何应钦接受受降书时弯腰毫无气节”,你如何认为?请解释。(从历史语境等方面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材料四

(4)综合上述四则材料,叙述一下这段历史。(要求内容完整,史论结合,史实清楚,逻辑清晰)

 

(1)设问角度的多样性;主题的明确性;分析作为信息源照片的可靠性;研究问题的拓展性。 (2)轰动的原因:含有对和平、对爱的希望之情;对暴行的控诉。日本要求撤除的原因:日本政府担心损害日本政府的形象掩盖日本犯罪事实;日本教科书掩盖侵华史实,造成日本民众对历史的不了解。日本民众爱国,心里一时难以接受。 (3)何应钦弯腰毫无民族气节:弯腰幅度比小林浅三郎大;何应钦是亲日派;中国是礼仪之邦,日本投降,中国还礼应该的;受降仪式上,仅凭一张照片不可以看出何应钦媚日或中国受辱,应找出照片前后的联系,变换角度,辨析史料的真实性。 (4)国共合作抗战;14年抗战;日军暴行;抗战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 (1)由材料“这张照片是在这场战争之前、之中和之后拍摄的?”等,可得出设问角度的多样性;由材料“《硫磺岛升起的星条旗》”,可得出主题的明确性;由材料“这张照片是黑白的,有彩色的吗?”,可得出分析作为信息源照片的可靠性;由材料“照片能够传达哪些文字所无法表达的信息?”,可得出研究问题的拓展性。 (2)关于“轰动的原因”,“生”和“佛”含有对和平、对爱的希望之情;“屠”是对暴行的控诉。关于“日本要求撤除的原因”,从日本政府、教科书和日本民众三个角度解释。 (3)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如认为何应钦弯腰毫无民族气节,可从弯腰幅度比小林浅三郎大;结合教科书所讲,何应钦是亲日派的定论。如要否认“何应钦接受受降书时弯腰毫无气节”,可从还礼符合中国是礼仪之邦和孤证不立。 (4)材料四反映了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材料四反映了14年抗战;材料二反映了日军暴行;材料三反映了抗战胜利;材料一,结合所学,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春秋繁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  关于“灾异之变”事件

《史记·儒林列传》这样写道:“中废为中大夫,居合,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救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摘自西汉司马迁《史记》

《汉书·董仲舒传》中则这样写道:“先是,辽东高庙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摘自东汉班固《汉书》

(2)从材料二中,找出司马迁与班固对同一人物(董仲舒)同一事件(“灾异之说”)的描述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描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沙糖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代的笔记文)(成书于1095年)有一则笑话:顷有秉政者,深被眷倚,言事无不从。一日御宴,教坊杂剧为小商,自称姓赵名氏,负以瓦瓿,卖沙糖。道逢故人,喜而拜之。伸足误踏瓿倒,糖流于地,小商弹指叹息曰:“甜采你即溜也,怎奈何!”左右皆笑。俚语以王姓为“甜采”。

材料二  《马可·波罗行纪》,亨利·玉尔的辑译记载:“在这座城市归属大汗之前当地人不懂得如何制作精糖,他们只是习惯于把蔗浆熬煮并澄取精华,冷却后,即变成黑稠糊。”

材料三  元代官修《农桑辑要》甘蔗一节有云:“其下截肥好者,留熬沙糖。”并收编了详细的“煎熬法”,是将甘蔗“压挤取汁”之后,“即用铜锅,内斟酌多寡,以文武火煎熬。其锅隔墙安置,墙外烧火,无令烟火近锅。专令一人看视,熬至稠粘,似黑枣合色。用瓦盆一个,底上钻箸头大窍眼一个;盆下,用瓮承接。将熬成汁用瓢豁于盆内。极好者澄于盆;流于瓮内者,止可调渴水饮用。”

——以上均摘自《读书》2019.9

(1)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什么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可以得出什么重要信息?

(2)你认为上述关于沙糖的叙述是否真实?请以三则史料的价值为依据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下列文学作品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对应不正确的是

A.《日出·印象》——20世纪光学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B.《等待戈多》——美苏冷战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冲击

C.《人间喜剧》——工业革命带来的物欲横流社会现实

D.《英雄交响曲》——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日益传播

 

查看答案

罗斯福提出了新“四大自由”,即:言论、信仰、免于匮乏和免于恐惧。从此,有人挨饿不仅是私人的事,而是被剥夺了基本权利,政府和全社会有责任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从这观念出发,罗斯福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做出的重大举措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D.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查看答案

下表为[苏联]雅·阿·约夫菲、列·巴·兹洛马诺夫编著《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统计资料手册》书中的一则数据,该数据中“?”应该填入的时间为

“?”年度各种经济成分占苏联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百分比)

经济年份

社会主义经济

城乡小商品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宗法式经济

35.5

51

8.9

1.0

0.6

 

 

A.1918-1919 B.1923-1924 C.1936-1937 D.1956-1957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