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实行上计制度,要求郡国在年终将该地区的经济收支、户口多少、土地面积的数量、耕地增减、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治安等状况统一上报到朝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这一制度
A.限制了土地兼并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国家治理 D.解决了王国问题
春秋时期,许多原本在周王室掌握典籍、身通“六艺”的人士纷纷离开周王室,流散到各地。这一现象
A.导致了礼乐制的崩溃 B.促进了私学的兴起
C.加速了宗法制的瓦解 D.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英国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过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英国大事年表 | |
1765年 | 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机 |
1785年 | 埃德蒙·卡特菜特发明动力织机 |
1829年 | 乔治·史蒂芬孙的机车——火箭号——达到时速45公里 |
1832年 | 选举改革把选举权扩大到下议院 |
1833年 | 工厂法案限制纺织厂雇佣妇女和儿童 |
1842年 | 煤矿法案限制煤矿雇佣妇女和儿童 |
1836年 | 英国工人掀起了宪章运动 |
1851年 | 伦敦水晶宫博览会召开 |
——依据《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第五版)整理
(1)依据材料一,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材料二 丘吉尔于1948年10月9日在兰达诺保守党会上发表演说时,提出了“三环外交思想”。他说:“在这个关系到人类命运的时刻,当展望我国未来时,我感到在自由和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对于我们而言,第一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以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英联邦自治领在内,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联系在一起,就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或力量的联合足以推翻它们,或敢于向它们提出挑战。”
——《论马歇尔计划时期英美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
(2)请评析材料二中丘吉尔提出的“三环外交思想”。(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关于“图像证史”。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回到”历史现场,感知历史的真实。
下面是美国高中历史教材有关“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插图和思考题。
(1)概述美国教材中思考题的特点。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现代旅美画家李自建创建于1991年的《1937·南京大屠杀》油画由“屠”、“生”、“佛”三联组成。
(2)材料二中的《1937·南京大屠杀》油画为何在西方引起巨大轰动?而一些日本人却提出撤画的请求?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照片传递了文字所无法表达的信息。有人说:“何应钦接受受降书时弯腰毫无气节”,你如何认为?请解释。(从历史语境等方面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材料四
(4)综合上述四则材料,叙述一下这段历史。(要求内容完整,史论结合,史实清楚,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春秋繁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 关于“灾异之变”事件
《史记·儒林列传》这样写道:“中废为中大夫,居合,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救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摘自西汉司马迁《史记》
《汉书·董仲舒传》中则这样写道:“先是,辽东高庙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摘自东汉班固《汉书》
(2)从材料二中,找出司马迁与班固对同一人物(董仲舒)同一事件(“灾异之说”)的描述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描述?
阅读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沙糖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代的笔记文)(成书于1095年)有一则笑话:顷有秉政者,深被眷倚,言事无不从。一日御宴,教坊杂剧为小商,自称姓赵名氏,负以瓦瓿,卖沙糖。道逢故人,喜而拜之。伸足误踏瓿倒,糖流于地,小商弹指叹息曰:“甜采你即溜也,怎奈何!”左右皆笑。俚语以王姓为“甜采”。
材料二 《马可·波罗行纪》,亨利·玉尔的辑译记载:“在这座城市归属大汗之前当地人不懂得如何制作精糖,他们只是习惯于把蔗浆熬煮并澄取精华,冷却后,即变成黑稠糊。”
材料三 元代官修《农桑辑要》甘蔗一节有云:“其下截肥好者,留熬沙糖。”并收编了详细的“煎熬法”,是将甘蔗“压挤取汁”之后,“即用铜锅,内斟酌多寡,以文武火煎熬。其锅隔墙安置,墙外烧火,无令烟火近锅。专令一人看视,熬至稠粘,似黑枣合色。用瓦盆一个,底上钻箸头大窍眼一个;盆下,用瓮承接。将熬成汁用瓢豁于盆内。极好者澄于盆;流于瓮内者,止可调渴水饮用。”
——以上均摘自《读书》2019.9
(1)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什么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可以得出什么重要信息?
(2)你认为上述关于沙糖的叙述是否真实?请以三则史料的价值为依据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