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

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

 

(1)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 (2)作用: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人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4)影响:巩固了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设立始于元朝,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解析】 (1)表现:据材料“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据材料“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可知,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据材料“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并结合所学可知,实行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督;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 (2)作用:据材料可知,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加强了皇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措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人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等方面回答。 (4)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巩固了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设立始于元朝,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等方面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下列对两者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两者提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任务相同

B.两者的目的不同,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

C.前者侧重于发展生产力,后者侧重于调整生产关系

D.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查看答案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

A.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B.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C.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查看答案

《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指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

 

查看答案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就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次探索,其中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和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两次较为突出的代表,对这两次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A.所有制性质完全相反

B.农民都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

C.后者对前者彻底否定

D.都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查看答案

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 全面内战爆发时

B. 战略反攻开始前

C. 三大战役进行中

D. 渡江战役结束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