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一次机要改革,商鞅变法一直是历代争论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一次机要改革,商鞅变法一直是历代争论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股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异同的原因。

材料三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賊,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2)材料三中“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是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的直接结果?这一措施对秦汉时期的政治转型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四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3)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观点,你认为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是否就后矛盾?说明你的理由。

 

(1)相同点:都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称雄诸侯。不同点:材料一认为商鞅之法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而材料二则认为商鞅之法也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贫富差距拉大和大国兼并小国。相同的原因:都看到了秦的统一。不同的原因:秦以法家立国,李斯作为当代人只看到了秦的强大;汉政权吸取了秦暴政而亡的教训,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2)措施:奖励军功。作用:推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3)不矛盾。材料三是基于变法效果,从才能的角度评价商鞅。材料四是基于性格和处事方式,从品德的角度评价商鞅。 【解析】 (1)关于“相同点”,由材料“民以股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倾邻国而雄诸侯”,可得出都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称雄诸侯。关于“不同点”,由材料“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可得出商鞅之法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由材料“王制逐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可得出商鞅之法也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贫富差距拉大和大国兼并小国。相同的原因在于秦的统一。不同的原因是李斯以法家学派的立场只看到了秦的强大;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故对非儒学治国的不满。 (2)措施与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相关,奖励军功。军功爵制打破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推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3)材料三“道不拾遗,山无盗賊,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是基于变法效果,从治国才能的角度评价商鞅。材料四“天资刻薄人”“与其人行事相类”是基于性格和处事方式,从品德的角度评价商鞅。可见评价角度不同而已,两者并不矛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梁启超在1896年给严复的信中写道;“实则品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梁启超的这一观点旨在

A.批判严复“中体西用”观点 B.反对当时中学比附西学的现象

C.表达对民智未开的无奈 D.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

 

查看答案

票证是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打缩影。从如图的消失到如图的出现,本质上反映了我国

A.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B.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C.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 D.产品营销手段的变化

 

查看答案

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A. 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 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

C. 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D. 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查看答案

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这反映出

A.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

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

C.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

D.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查看答案

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的破产情况得到遏制。如将此立法置于新政内容示意图中,准确无误的位置是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