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又称新济贫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又称新济贫法)。第一次全面以社会政策的方式规定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要接受救济的人只能进入济贫院接受统一管理。而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只有真正的赤贫之人才能进入。中央成立济贫法部的行政部门,有权颁布施行济贫条例;成立督察组专门监督中央条例在地方上的执行情况。院外救济的申请者在家接受救济,这些人往往都是些寡妇、暂时性残疾的人、老年人等。1905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皇家调查委员会,颁布《失业工人法》,1908年颁布《养老金法》,1911年颁布《健康保险法》,自此正式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摘编自崔明远《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

材料二:若吾国,既未以机器施于地,作生财之力尚恃人功,而不尽操于地主之手,故贫富之悬隔,不似欧美之富者富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锥。在这种小地主时代,大多数地方还是相安无事,没有人和地主为难。我们现在没有大富人,多数都是穷……以至使得今日中国已经到了民穷财尽的地位了,若不挽救,必生受经济之压迫至于国之种灭而后已。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方法改良。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具备,具细毕赅。必也治本为先,救穷宜急……实业发达,民生畅通,此时普及教育可实行矣。

——摘编自姜朝晖《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传统养民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济贫的措施与孙中山治贫的理念,并分析近代中英两国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英两国处理贫困问题目的的差异,并指出其对当前我国解决贫困问题的启示。

 

(1)英国的济贫措施:颁布济贫法律、条例;兴建济贫院;建立济贫监督管理体系;允许部分贫困者在家接受救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孙中山的治贫理念: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运用科学方法改良农业生产;农业、商业等行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实业。 贫困产生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2)目的:英国: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中国: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 启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产业扶贫与思想扶贫相结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各地区各民族的均衡发展。 【解析】 (1)英国的济贫措施:据材料“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又称新济贫法)”可知,颁布济贫法律、条例;据材料“在全国兴建济贫院,要接受救济的人只能进入济贫院接受统一管理。”可知,兴建济贫院;据材料“……。中央成立济贫法部的行政部门,有权颁布施行济贫条例;成立督察组专门监督中央条例在地方上的执行情况”可知,建立济贫监督管理体系;据材料“院外救济的申请者在家接受救济,这些人往往都是些寡妇、暂时性残疾的人、老年人等”可知,允许部分贫困者在家接受救济;据材料“1905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皇家调查委员会,颁布《失业工人法》,……,自此正式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可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孙中山的治贫理念:据材料“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方法改良”可知,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运用科学方法改良农业生产;据材料“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具备,具细毕赅。”可知,强调农业、商业等行业协调发展;据材料“必也治本为先,救穷宜急……实业发达,民生畅通,此时普及教育可实行矣。”可知,提倡大力发展实业。 贫困产生原因:英国: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是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不能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动力,导致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2)目的:英国: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英国社会矛盾尖锐,为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中国:据所学可知,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 启示:结合所学可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产业扶贫与思想扶贫相结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各地区各民族的均衡发展等角度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1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没有提到开国会的具体年限。针对开国会这一旧问题,在1907年秋至1911年1月尤其是在1910年,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谘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期间,各省请愿代表团赴京并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呈递请愿书,吁请“皇上速降谕旨……召集国会”,形成了国会请愿的热潮。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

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夏尔·波德莱尔曾定义某一文学流派:“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创作风格相符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大卫•科波菲尔》

C. 《等待戈多》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查看答案

1955年,《人民日报》社论说:“不少的美术家为了强调人民生活中的光明和快乐,显然把生活简单地美化了,使生活过多地成为节日的天真的狂欢,而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的表现。”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A.“左”倾错误严重摧残文艺发展

B.艺术家深入理解“双百”方针

C.党强调文艺要宣扬社会建设精神

D.科学和文学领域呈现繁荣景象

 

查看答案

“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毛泽东的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于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井冈山的斗争》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新民主主义论》

 

查看答案

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映了

A.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

B.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

C.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芽的母体

D.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