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荀子认为,如果人们加强农业生产,又节约开支,天就不能使人贫穷;如果人们荒废了农业...

荀子认为,如果人们加强农业生产,又节约开支,天就不能使人贫穷;如果人们荒废了农业生产而又奢侈浪费,天也不能使人们富裕。荀子这一主张

A.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B. 反映了地主阶级的要求

C.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 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A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荀子肯定“天”是自然的、物质的天,自然界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如果人们加强生产,又节约开支,天不能使人贫穷;如人们荒废了生产而又奢侈浪费,天也不能使人富裕。这种“天”与人类社会的治乱无关系的主张,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批判,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荀子肯定“天”的客观性,并非反映地主阶级的要求;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荀子以农业生产为例肯定“天”的客观性,无法得出其思想促进了农业发展;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荀子肯定“天”的客观性,批判天命论,与天人感应思想不同。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A.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D.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查看答案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治世,佛教大无为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又称新济贫法)。第一次全面以社会政策的方式规定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要接受救济的人只能进入济贫院接受统一管理。而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只有真正的赤贫之人才能进入。中央成立济贫法部的行政部门,有权颁布施行济贫条例;成立督察组专门监督中央条例在地方上的执行情况。院外救济的申请者在家接受救济,这些人往往都是些寡妇、暂时性残疾的人、老年人等。1905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皇家调查委员会,颁布《失业工人法》,1908年颁布《养老金法》,1911年颁布《健康保险法》,自此正式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摘编自崔明远《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

材料二:若吾国,既未以机器施于地,作生财之力尚恃人功,而不尽操于地主之手,故贫富之悬隔,不似欧美之富者富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锥。在这种小地主时代,大多数地方还是相安无事,没有人和地主为难。我们现在没有大富人,多数都是穷……以至使得今日中国已经到了民穷财尽的地位了,若不挽救,必生受经济之压迫至于国之种灭而后已。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方法改良。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具备,具细毕赅。必也治本为先,救穷宜急……实业发达,民生畅通,此时普及教育可实行矣。

——摘编自姜朝晖《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传统养民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济贫的措施与孙中山治贫的理念,并分析近代中英两国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英两国处理贫困问题目的的差异,并指出其对当前我国解决贫困问题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1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没有提到开国会的具体年限。针对开国会这一旧问题,在1907年秋至1911年1月尤其是在1910年,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谘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期间,各省请愿代表团赴京并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呈递请愿书,吁请“皇上速降谕旨……召集国会”,形成了国会请愿的热潮。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

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夏尔·波德莱尔曾定义某一文学流派:“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创作风格相符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大卫•科波菲尔》

C. 《等待戈多》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