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A 【解析】 根据材料“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下家天下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封建制度”是指分封制,故A正确;B是一种社会形态,排除;CD出现于秦朝,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在中国设立分部,全面负责对华宣传。为促进美国战争目标和对华政策目标的实现,战争信息署中国分部通过一系列对华宣传项目,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正在崛起的抗日英雄国度。随着美国对日反攻路线出现变化,在美国决策者的战略构想中,将中国塑造成负责任的国际大国是美国对华宣传的重要工作。此外,战争信息署从西方文明优越论视角,把中国看成是一个贫困落后、亟待用西方制度和技术进行“改造”的典型。……在战争信息署看来,它不但要通过话语力量给予中国人战斗勇气,促进中美合作,还要改变中国人“陈旧”的思想,为国民政府的“改革”引入美国的观念和制度,为战后缔造远东和平培养中国人的大国意识和合作理念。应该指出的是,为了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战争信息署构建的中国形象经过特殊剪裁,没有完全反映中国现实,它体现了美国对中国想象与认知的局限性。

——摘编自王睿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中的中国形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战争信息署宣传的中国形象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战争信息署所宣传的中国形象。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改革家。面对世卿世禄下的慵政局面,魏文侯向他询问治理之道,李悝说: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农业是当时国家的根本,李悝向文侯建议尽地力之教,鼓励农耕,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国家如何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也是当时比较棘手的问题,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李悝认为,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是故善平籴者……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为了国家稳定,建设良好治安秩序,李悝还根据各国法律,撰写了《法经》,他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法经》共六篇,皆罪名之制也。李悝的这些建议,都被魏文侯采纳推行,魏国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组编自《说苑》《汉书》《晋书》等

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李悝变法的原因。李悝变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大事记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993年

欧洲联盟成立

1967年

欧洲共同体成立

1948年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定书》开始实施

1947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运行

1946年

世界银行正式运行

1945年

纽伦堡审判开始

1945年

联合国成立

 

 

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概括二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或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趋势或特点,论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董仲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宣扬天道的精神以阴阳来体现,阳主德而阴主刑,阳为主而阴为辅;主张“大德小刑”,“德主刑辅”。当然,汉统治者从来不单纯依靠儒家维持自己的统治,汉宣帝教训他的儿子:“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唐初统治者认为以仁义治天下才能得到长治久安,反对专任刑罚制裁。唐朝法律以礼为准则,主张刑礼合一,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法律化,法律制度的儒家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用哲学化的形式取代落后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德礼”是本,“政刑”是用,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决不可以忽视“政刑”,甚而主张“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将封建统治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

——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材料二  言及中国近代融合中西文化思想的形成,郑观应在19世纪90年代前后著成的《盛世危言》中最早提出中国人要救亡存而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融会中西之学,贯通中西之理”。这一主张将中学和西学放到了同等的地位,而且还要使两者“融会”、“贯通”,这在相当程度上不同于那时占主导地位的中本西末、中体西用的观念。随之而起的康、梁维新派在治国思想方面要求融合中西的主张较之郑观应更为明确而具体,对融合中西更加重视。他们主张“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批判当时的中国”治中学者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认为“此两学……相互诟病,或水火不相入”,如此,不能养成改革所需的人才,“上师尧舜禹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的最终目标也难达成。毋庸讳言,以上19世纪90年代前后的融合中西文化的主张虽然极具生命并不断社大,也因之带上了新的特色,但总体上看,其文化变革模式仍然是中体西用。

——摘编自崔运武《论中国近代的融合中西文化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融合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中西文化合思想的背景,并简要评析这一思想。

 

 

查看答案

当前正在兴起的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这些现象表明

A.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B.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C.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D.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