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观点 | 作者、出处 |
“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 《史记•夏本纪》 |
“益干启位,启杀之” | 《竹书纪年》 |
“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予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
A.诸侯推举启为帝
B.禹直接传位于启
C.启最终继王位
D.益最终被启所杀
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历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把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部族人物,大量追本于黄帝,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种书写倾向表明
A.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B.史籍记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C.华夏统一意识逐渐形成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完全秉命于皇帝的旨意拟写传达,不能另立意见,其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这说明军机处
A.是当时最高行政机构
B.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C.可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D.完全取代了内阁的职能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据史载,万历首辅张居正,任阁职十六年,“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六卿伺色探旨,若六曹吏称次者,亦惕息屏气,而不敢有所异同”,“政事一决居正。居正无所推让,视同列蔑如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此时内阁的权力较大
B.皇权受到内阁的制约
C.张居正个人能力出色
D.内阁地位有制度保障
宋敏求在《春明退朝录》中写道:“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于都堂与宰臣赵普同议公事。是月,又敕中书门下押班、知印及祠祭行香,今后宜令宰臣赵普与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轮知。”这表明参知政事
A.是为宰相服务的
B.与宰相轮流执政
C.分割宰相的权力
D.导致了冗官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