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美国史学家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所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美国史学家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所撰《世界:一部历史》中的《技术与帝国主义》

工具与技术

研制的地区/发明的时间

结果

经纬仪的发明

英国/18世纪70年代

可以准确定位经线,从而提高远距离航行的安全性;有效确定航线。

炼钢技术

英国和西欧/18世纪40年代—19世纪

冶铁业生产率的提高带来更多的产品、更有效的小型枪支和火炮

步枪和后填火炮

英国和西欧/19世纪40年代—1900年

结合使用更好的材料以提高武器制造的水平。

热带制服

英国和西欧/19世纪50年代—1900年

可以提高机动能力,提高殖民军官和行政官员在热带地区生活的舒适程度。

奎宁药片、粉剂及其他药品

欧洲/1750—1850年

用来抵御疟疾;帮助提高欧洲及亚洲殖民行政官员和士兵的机动能力。

蒸汽动力

英国/1769年

驱动船只、铁路,速度大大超过风动船帆或陆地马拉车辆。

机关枪

欧洲/19世纪60年代—1900年

可以在亚非拉地区消灭抵抗殖民主义者的土著居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要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示例一: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十八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例如,经纬仪的发明,可以有效确定航线,从而提高远距离航行的安全性;炼钢技术的研制、冶铁业生产率的提高,带来更多的产品;奎宁药片、粉剂及其它药品的研制,可以用来抵御疟疾等。但是,这些科技发明也为西方殖民者加大对亚非拉地区的掠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保障,从而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最终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示例二:技术与军事的结合起到了帝国主义“帮凶”的作用 十八世纪中后期以来.在两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工具与技术研制方面,多与对外的军事侵略扩张结合在一起。例如,炼钢技术和步枪、后填火炮及机关枪的结合,可以生产出更有效的武器。奎宁药片、粉剂及其它药品的研制,也是为了提高殖民地行政官员和士兵的机动能力。这就充分说明了技术与军事的结合起到了帝国主义“帮凶”的作用。 示例三:英国在世界近代科技发展中曾走在了最前列 由于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代议制的国家,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特别是通过殖民争霸战争,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等竞争对手,确立了殖民霸主地位,拥有最辽阔的海外市场。再加上手工工场的兴旺,大批熟练技术工人的存在,所以英国在世界近代科技发展中曾走在了最前列。当时绝大多数的工具和技术的研制与英国有关就是证明。 示例四:蒸汽机的研制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特别是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能产生巨大万,而虽不受自然条件限制,这就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需要销往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工厂所需的原料也要来自世界各地。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使各地间的联系更便捷,从而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要从材料中提取论题,由材料中工具与技术出现的结果给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得出论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或者“技术与军事的结合起到了帝国主义‘帮凶’的作用”;由材料中工具与技术发明的时间和地区得出“英国在世界近代科技发展中曾走在了最前列”;由材料中各类工具发明的时间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得出“蒸汽机的研制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其次,结合所学,从科技对世界的影响、科技创新的区城特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等角度并结合材料对其进行阐述分析,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楚,论从史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同时期的文化交流具有不同的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所按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

——摘编自吴建《请前别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台》等

材料二: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法国、比利时、荷兰、意人利、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同年7月,日本松山芭舞团首次来华演岀。……1956年和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主、巴西、阿根廷等国。……“这段时间的对外文化交流往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角色。

——摘编自张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杆料三: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自信更促进了一种“亚洲意训”的觉醒。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煤公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非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

——摘编自关世杰《试论·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3)根据枓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

 

 

查看答案

“它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使人们感受到畸形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压迫。它按照自己的美学观选择新的表现对象和方法,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悲观主义,与此相关联的异化观念和表现自我,是它的基本主题。”与材料中“它”的风格特征相吻合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大卫·科波菲尔》

C. 《等待戈多》

D. 《日出·印象》

 

查看答案

夏尔洛是卓别林系列作品的主角。无论是《寻子遇仙记》中不畏艰辛寻求幸福的夏尔洛,还是《摩登时代》中作为机器的奴隶精神失常的夏尔洛,人物都是包含着心酸、喜悦和忧郁、快慰。这一经典形象是

A. 浪漫主义的光辉典范

B. 电视艺术的登峰造极

C. 西方社会的现实写照

D. 悲剧作品的永恒经典

 

查看答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学者提出“信息化”的概念,认为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进步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它既改变了生产组织体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又推动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迈进。这说明

A.信息化使人类社会的分工更加分散

B.信息化的出现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C.信息化全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D.信息化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

 

查看答案

普法战争结束后不久,法国社会认为,是德国的教师打败或帮助打败了法国军队,因此,教育改革……被视为是一种“爱国主义责任”……1875年,为应对法德两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英国皇家科技发展与教学委员会主张在大学中设立科学博士学位。英法两国的教育改革本质上说明了

A.教育改革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B.国家间竞争压力要求科技进步

C.英法在两次工业革命中都居于领先

D.教育改革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完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