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万历元年(1573年),内阁首辅张居...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万历元年(1573年),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考成法。规定各级部门都要“置立文簿,每月终注销”。每事定出完成期限,逐月逐季逐年检查,作为考核官员优劣的标准。如有延误者,各级官吏都有责举报。如此月考、岁考,使得“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再者,地方抚按负责一省之事而汇总于六部,六部据簿以检查各地职守,六科据簿以检查六部,内阁据簿以检查六科,使事权最后集中于内阁。万历二年(1574年)十二月,张居正命造御屏一座,将府部以下知府以上所有官员姓名、籍贯及出身资格均列于上,以便神宗皇帝朝夕省览。数年之后,科道官说:“自考成之法一立,数十年废弛丛积之政渐次修举。”同时,张居正发现,“近来因行考成之法,有司惯于降罚,遂不分缓急,一概严刑并追”。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考成法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居正考成法的成效。

 

 

(1)制度严密(考核严格;重视监督);注重时效;强调落实; 事权集中于内阁,突出皇帝权威。 (2)有利于整顿吏治,增强实干作风;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振兴朝政。 滋生了严苛行为;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官僚政治的弊端。 【解析】 (1)特点:依据材料“每事定出完成期限,逐月逐季逐年检查,作为考核官员优劣的标准”可以得出制度严密;依据材料“如此月考、岁考,使得“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可知是注重时效;依据材料“地方抚按负责一省之事而汇总于六部,六部据簿以检查各地职守,六科据簿以检查六部,内阁据簿以检查六科,使事权最后集中于内阁”可知事权集中于内阁,突出皇帝权威。 (2)依据材料“每事定出完成期限,逐月逐季逐年检查,作为考核官员优劣的标准”的信息和所学可知考成法有利于整顿吏治,增强实干作风;依据材料“各级官吏都有责举报。如此月考、岁考,使得“纪纲法度莫不修明””的信息和所学可知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振兴朝政。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从 滋生了严苛行为以及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官僚政治的弊端思考消极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美国史学家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所撰《世界:一部历史》中的《技术与帝国主义》

工具与技术

研制的地区/发明的时间

结果

经纬仪的发明

英国/18世纪70年代

可以准确定位经线,从而提高远距离航行的安全性;有效确定航线。

炼钢技术

英国和西欧/18世纪40年代—19世纪

冶铁业生产率的提高带来更多的产品、更有效的小型枪支和火炮

步枪和后填火炮

英国和西欧/19世纪40年代—1900年

结合使用更好的材料以提高武器制造的水平。

热带制服

英国和西欧/19世纪50年代—1900年

可以提高机动能力,提高殖民军官和行政官员在热带地区生活的舒适程度。

奎宁药片、粉剂及其他药品

欧洲/1750—1850年

用来抵御疟疾;帮助提高欧洲及亚洲殖民行政官员和士兵的机动能力。

蒸汽动力

英国/1769年

驱动船只、铁路,速度大大超过风动船帆或陆地马拉车辆。

机关枪

欧洲/19世纪60年代—1900年

可以在亚非拉地区消灭抵抗殖民主义者的土著居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要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同时期的文化交流具有不同的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所按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

——摘编自吴建《请前别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台》等

材料二: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法国、比利时、荷兰、意人利、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同年7月,日本松山芭舞团首次来华演岀。……1956年和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主、巴西、阿根廷等国。……“这段时间的对外文化交流往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角色。

——摘编自张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杆料三: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自信更促进了一种“亚洲意训”的觉醒。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煤公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非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

——摘编自关世杰《试论·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3)根据枓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

 

 

查看答案

“它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使人们感受到畸形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压迫。它按照自己的美学观选择新的表现对象和方法,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悲观主义,与此相关联的异化观念和表现自我,是它的基本主题。”与材料中“它”的风格特征相吻合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大卫·科波菲尔》

C. 《等待戈多》

D. 《日出·印象》

 

查看答案

夏尔洛是卓别林系列作品的主角。无论是《寻子遇仙记》中不畏艰辛寻求幸福的夏尔洛,还是《摩登时代》中作为机器的奴隶精神失常的夏尔洛,人物都是包含着心酸、喜悦和忧郁、快慰。这一经典形象是

A. 浪漫主义的光辉典范

B. 电视艺术的登峰造极

C. 西方社会的现实写照

D. 悲剧作品的永恒经典

 

查看答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学者提出“信息化”的概念,认为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进步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它既改变了生产组织体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又推动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迈进。这说明

A.信息化使人类社会的分工更加分散

B.信息化的出现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C.信息化全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D.信息化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