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科举制大事年表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并据此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1)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相同点:其目的都是为了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2)特征: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时代色彩。 影响: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提高官员素质。局限性:后期束缚思想,摧残文化,阻碍社会进步。 (3)政治智慧: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 【解析】 (1)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实行察举制,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相同点:对比材料一、二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选官的目的、选官的方式、选官的特点等入手分析,其目的都是为了选拔人才,其方式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其特征都呈现制度化。 (2)特征:根据材料三“科举制大事年表”中隋炀帝时期与武则天时期的内容可知科举考试逐步从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由宋朝的“糊名制”和殿试誊录可知科举考试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明清时期的科举事件可知科举考试进一步发展,逐步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了地域平衡,但是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由科举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可知其带有较强时代色彩。 影响: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积极方面包括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素质、社会向学风气形成、追求公平公正等等;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明清时期对思想的束缚、对社会进步的阻碍等。 (3)政治智慧:综合上述材料可以得出古代中国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逐渐完善,人才选拔要注重德才兼备,且制度不能僵化,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 

A.建立民主政治 B.产品上交国库 C.平均分配土地 D.兴办学校教育

 

查看答案

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出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A.宣扬人人平等思想 B.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C.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D.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结合

 

查看答案

《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

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

C.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

D.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查看答案

2007年,何鸿燊以6910万港元,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并将其捐给国家,使其在海外漂泊一百四十多年后又回到祖国。马首铜像流失海外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查看答案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