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23年,国内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

1923年,国内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

A. 民主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B. 使国人认识到了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C.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开端

D. 体现出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场论战是“科玄论战”。科玄论战争论焦点可概括为两个核心问题:首先是对科学与玄学价值问题的讨论,其次是科学能否支配人生观。论战的后期,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参与进来,推动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进一步推动了科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引起人们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对“科学万能”“全盘西化”偏激思想的纠偏,或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对当今认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所以该争论体现出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故答案为D项。材料涉及的是“科玄论战”,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意思,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开端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后,排除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针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新学者们“灭国粹而后输入欧化”的论调,吴宓在《论新文化运动》中指出,正确的做法应是:“西洋真正之文化与吾国之国粹,实多互相发明、互相裨益之处。”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A.对中西学犯了绝对主义错误

B.对国粹和西学辩证加以吸收

C.得到广大知识分子一致赞同

D.冲击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

 

查看答案

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

A.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D.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查看答案

1917年至1918年,恽代英在武汉组织“互助社”,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新民学会”,李大钊成立“少年中国学会”,邓中夏、傅斯年等分别成立“国民社”、“新潮社”。这最能说明

A. 民主革命的成果显著

B. 西方社会思潮迅速传播

C. 十月革命的影响巨大

D. 共产主义获得普遍认同

 

查看答案

有学者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材料反映作者

A.认为“中体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B.认为“中体西用”可挽救民族危机

C.强调“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制度

D.认为“中体西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要形式

 

查看答案

1880年,淮军将领刘铭传提出:修建四条从北京通往到全国的铁路,即能够有效防御外来人侵。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新已倾向同意修建,但光绪的帝师翁同稣却说:如有人谋反将朝发夕至,大清将危也!导致该计划泡汤。据此可知清政府

A.拒绝接受新生事物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C.顽固势力力量强大

D.维护专制统治高于一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