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名著《资本论》第一卷中写道:“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只能向那些不发达国家显示其未来的景象。”下列史实,背离此观点但可以印证“未来的景象”的是
A.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B.十月革命和新中国成立
C.巴黎公社的成立 D.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1929年,党中央刊物《红旗》在一篇文章中称赞:“朱毛所领导的农民游击队,能以代表着一切革命民众武装反抗的要求,横行于湘、鄂、闽、粤各处。这种英勇的斗争无论它这一次的结果是胜利与失败,它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说明
A.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B.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C.与国民党对峙的苏维埃政权成立 D.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9世纪晚期,据一外国商会访华报告说:“印度棉纱正在扼杀当地仅有的一些棉花种植业,而印度棉纱一旦织成棉布,就打击了土布,还程度较轻地打击了进口灰衬衣布。”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A.机器缫丝业的迅速发展 B.家庭手工业正趋向破产
C.经济入侵的客观建设作用 D.社会经济结构巨大变动
南宋时期,通往海外的海港城市不仅仅是瓷器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如以广州为中心的潮州窑、西村窑;以泉州为中心的德化窑、建阳窑。这表明,制瓷生产
A.商品性和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 B.与政府重商政策的导向密切相关
C.主要是为了满足海外市场需求 D.民营手工业规模超过官营手工业
唐朝科举考试进士科包括帖经,诗赋、策论三场。第一场要求对儒家经典(治国安邦之道)十分熟悉;第二场要求文学、文化素养;第三场要求能对现实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这一做法
A.使古代科举制度趋于完善 B.有利于选拔实用型人才
C.有利于社会尚学风气形成 D.凸显选拔制度公平公正
战国时期荀子指出“圣人不求知天”;阴阳五行家的邹衍把“五行相生相克说”用来解释朝代的兴亡更迭;西汉司马谈说:“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由此推知,先秦诸子
A.忽视了对客观规律的探求 B.关注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C.混淆了人道与天道的区别 D.关注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