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4年光绪帝批准《奏定学堂章程》,制定了一套以日本为模式的学堂行政管理规章。教育改革是从改革科举、创办新学堂和鼓励出国留学开始。其中分科大学和通儒院的毕业生可以授予举人功名。儒学仍然被认为是学业的基本内容,同时强调在学习外国的政治和法律时宜看全文,而不是学习其细枝末节。在各类学堂中都有军事训练课。根据学部的统计,1904年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人数为92169人;在1909年学堂为52348所,学生为1560270人。此后,新式学堂的毕业生在政府中占有重要的职位,代替了传统的有功名的人。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人民政府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直至1957年结束。调整的方式是:合并专业、院系、撤销学校,建立新的专业学院,保留一小部分以文理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调整的原则是:按照大学、专门学校和专科学校三类分别进行调整,各大行政区至少有1所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和培养师资的大学。在院系调整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新兴工科大学的发展,并将沿海地区一些高等学校迁至内地。这次调整使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的结构布局有了较大改变和发展。
——摘编自金一鸣主编《中国教育类别与结构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教育改革的特征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进行高校教育改革的原因及其意义。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集体农庄需要完成国家规定的生产计划并实行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农场的全部收获归国家所有。苏联政府这种行为旨在
A.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 B.迅速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
C.支持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D.提高社会主义影响力和号召力
18世纪以来英国的消费现象……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英国社会消费观的变化,是因为
A.英国人较早掌握现代营销战略 B.英国群众消费水平不断提升
C.群众消费水平受奢侈风的影响 D.海外事业和工业革命的经济效益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声称法兰西国家“完全属于国王本人”;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革命领袖们却不得不动员国民军队——由乐于并渴望为祖国而战的,有政治觉悟的公民组成军队。这种变化可以说明
A.革命者已放弃“君权神授” B.法国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
C.欧洲封建制度正走向衰落 D.启蒙思想对法国社会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A.生活是为了发展自身的潜能 B.学校教育以全面发展为宗旨
C.对现世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关注 D.放弃对基督教神学的狂热崇拜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不断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并与俄罗斯、美、法等大国建立不同类型“伙伴关系”:进入21世纪,致力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积极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并积极开展“反恐”外交。中国政府此举意在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继续贯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 D.构建全方位对外关系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