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

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 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B. 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C. 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模式

D. 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A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主旨是讲经济危机有一定的内在调整规律,政府不能反映过度,不能一遇到经济危机就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西方处于经济滞涨时期,美国国内有些经济学家主张反对凯恩斯主义中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也就是要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反对国家的过度干预,主张减少计划杠杆的调节作用,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C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调整产业结构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模式”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执政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反对国家过度干预经济,反对过度福利国家制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A. 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B. 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

C. 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

D. 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

 

查看答案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该材料所描述苏()联的一项经济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 B.义务交售制 C.农业集体化 D.实行粮食税

 

查看答案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A.制度创新 B.科技创新 C.和平崛起 D.民主强国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到中华民国(1840—1949)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

外国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年代 洋务运动兴起

1840年前后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9世纪中后期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866年 西门子研制成功发电机

19世纪80年代初 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外国人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统一德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德意志帝国建立

巴黎公社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

1876年 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

1895年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向公众放映电影短片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中国人摄制《定军山》

1909年 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

1912年 中华民国建立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03年 莱特兄弟制成的飞机上天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1919年 巴黎和会召开

1920年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年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7年 首部有声电影问世

1929年 美国爆发经济危机

1931年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件

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1935年 电影《渔光曲》在国际上获奖

1933年 罗斯福实行新政

1939—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1947年 美苏冷战开始

 

——节选自历史人教版必修①、必修②、必修③教材附录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明清江南使用的燃料,主要有薪炭、芦苇、秸秆和煤四大类。工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为五金加工、烧窑和煮盐,其次为榨油、铡烛、染色、食品加工等。农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是蚕业。各部门对燃料种类的要求不同,五金加工要用煤或硬木炭,而烧窑则用煤或柴或炭均可,煮盐多用芦苇或茅草,蚕业则要用小木炭,其他行业大致以柴薪为主。五金加工业中,消费燃料最多的是铁业。江南地区虽然基本上不生产铁,但铁器制造业却仍有一定规模。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煤资源已得到比较充分的开发,但仍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需要从湖南、江西、湖北等地输入煤炭。但总的来看,煤炭在燃料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江南工农业生产中的燃料问题》

材料二 近代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工业化“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要越来越多地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取原料,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赖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能源”。荷兰在17世纪曾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本国不产煤,其他燃料也很少,必须从国外进口煤,这使荷兰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使本国经济置于外国商业政策支配之下。法国在1763年以前,商业并不落后于英国,1780年时铁产量3倍于英国。然而法国本身所产煤不能自给,需要从国外大量输入,这为法国工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于能源的需求影响不同,重工业要比轻工业和农业对能源的需求更多。15世纪以来,英国出现了重工业迅速增长的局面。1650年起,煤炭开始成为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第一大能源,到1700年,煤炭在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从以有机能源为主到以化石能源为主,英国经历了人类近代史上一次能源革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与中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源革命与近代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史实予以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