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指出,经济现代化包含市场化和工业化两个层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指出,经济现代化包含市场化和工业化两个层次,中外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如下表:

 

 

近代欧洲

新航路开辟、商业革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

近代中国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民族工业产生发展。

现代中国

逐步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腾飞。

 

 

根据材料,围绕“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自拟论题,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示例)论题:市场化有利于工业化。 论述: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国际、国内市场都在不断扩大,需求与生产能力的矛盾逐渐凸显,最终引发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欧洲国家逐渐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人对西方工业的认识逐渐深入,洋务运动引入西方机器生产,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历程。 总之,市场的发展和扩大推动和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也可得分,如市场化与工业化相互推动:工业化促进市场化发展;市场化并非工业化唯一条件,计划经济也能推动工业化等角度均可) 【解析】 本题是个开放性题目。首先明确“市场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归纳出观点,比如市场化与工业化相互推动、市场化有利于工业化等等;然后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来论证观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百年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了戊戌变法,却昙花一现,归于失败,然戊戌变法却引起了人们的持续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 

历史研究时期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主要观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变法主张没有得到贯彻,光绪皇帝处处受到慈禧太后的制约,手中无权,如果光绪有权,变法定会成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革命史观流行。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和封建势力划不清界限;不反对帝国主义。

——(李嘉所:《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历史反思》)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阶级斗争史观流行。

改良运动的产生,总是对抗革命、企图缓和社会矛盾,本质上是反动的。

——(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戊戌变法》)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客观因素:政治结构不平衡;社会结构不利于变法;文化氛围不成熟。主观因素:即变法者指导思想和具体策略的不完善;变法者操作艺术和采取行为的不成熟与缺乏灵活性。

——摘编自张喜云《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关于戊戌变法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

(2)史学界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不同的观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影响不同观点形成的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民族政策。……唐太宗作为一个开明的政治家,他基本上把少数民族和汉族看作一家,他从以德治为主,即以静为主的治国思想出发,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很少动用武力,而是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和亲政策;……他反对华夏民族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奴役,主张一视同仁,坚持“朕独爱之如一”政策;……一律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对征服或主动降服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设置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所谓“羁縻”府州,由原来少数民族官员担任,体现了民族自治色彩。

——摘编自李钦《论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材料二  60年前的那场民主改革彻底打碎了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西藏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西藏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帮助西藏经济发展,仅2017年中央财政对西藏的转移支付就高达1500亿元(人均4万余元)。

——摘编自《西藏日报》2019年4月12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民族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巡抚始于明太祖令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宣宗时,由于地方动乱,开始常设巡抚。巡抚职权不断扩大,不仅掌政,而且掌军,实际上已成为地方军政首长;但其中央官性质未变,还必须经常上京汇报军政事务。关于明代巡抚的设置说法正确的是

A. 明代巡抚已正式演变为地方长官

B. 明初地方“三司”制不利中央集权

C. 设置的最初目的是镇压地方动乱

D. 利于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

 

查看答案

元代行省辖区包括今天的两到三个省的范围远超过了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异曲同工之效。元代这种情况

A. 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

B. 总结吸收了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教训

C. 行省扮演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

D. 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中央集权的困扰

 

查看答案

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据此可知

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

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

D.印刷业的发展促进了程朱理学的宣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