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渐形成以责任内阁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首相成为政府首脑。下列英国首相产生的程序,正确的是
A.普遍选举——国王批准——议会任命
B.党内选举——本党获议会多数——国王任命
C.国王任命——当选政党领袖——本党获议会多数
D.议会提议——党内同意——国王任命
“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 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D.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中贯穿始终的制度是
A. 皇帝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是
A. 太尉
B. 廷尉
C. 丞相
D. 御史大夫
注重法治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材料二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法审,则上尊而不侵……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三 “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法学家椰林格《罗马法精神》
材料四 人们为保护自身利益和追求幸福而订立社会契约;为维护契约的权威就要制定强制性法律;法律既是维持人权的需要,……因而立法的基础是人的理性;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国家中,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这一切就是启蒙运动中提出的法治观念的主要涵义。用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贵族为标志的封建特权,是资产阶级法学兴起时期的核心要求。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五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六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力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利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指出材料二中韩非子认为法的职能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罗马法的地位及其对后世影响。
(4)根据材料四概括启蒙运动中提出的法治观念的主要内涵。说明资产阶级法学兴起时的核心要求。
(5)概述材料五的思想核心。分析材料五中思想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
(6)根据材料六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实现“民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