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及言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政治自由,但是却没有规定如何保障人民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据当时《独立周报》记载:“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度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日:吾人困于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后来的选举法又对选民资格作了性别、年龄、财产等种种条件限制,使妇女、贫苦群众和一部分资产阶级丧失了选举权。

——摘编自刘东、曹均学《对辛亥革命是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根据《选举法》的规定,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选举的那一天,选民们穿上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衣服,高高兴兴地来到选举站。天津市四区郭庄子女青年蒋宝珍,结婚时正赶上选举,她为了投票,等了两个钟头才上花车,她说:“结婚是大事,选举更是大事;结婚是喜事,选举更是喜事。”全国进行基层选举的单位共有21.4798万个,进行基层选举地区的人口共为571434511人,全国参加投票选举的选民达2.78亿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

——摘编自柳润涛《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普选始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民众对于选举的态度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民国初年选举相比,新中国首次普选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首次普选的意义。

 

 

(1)态度:冷漠。 原因:辛亥革命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民国政府对于选举缺少宣传力度;社会动荡使民众缺乏关心政治的热情。(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2)不同:选民范围更加广泛;民众更具选举热情。 意义: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推动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态度:从材料“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日:吾人困于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可知冷漠,漠不关心。原因:联系所学可知出现的原因是辛亥革命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民国政府对于选举缺少宣传力度;社会动荡使民众缺乏关心政治的热情。 (2)不同:从材料“全国进行基层选举的单位共有21.4798万个,进行基层选举地区的人口共为571434511人,全国参加投票选举的选民达2.78亿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相比于民国选举,选民范围更加广泛;从材料“选举的那一天,选民们穿上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衣服,高高兴兴地来到选举站。”“女青年蒋宝珍,结婚时正赶上选举,她为了投票,等了两个钟头才上花车”可以看出民众更具选举热情。意义:联系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首次普选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推动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李白《少年行之二》诗中描绘的充满“万国衣冠,胡风洋溢”的城市是

A.长安

B.东京

C.临安

D.大都

 

查看答案

北魏实行“均田令”、辽实行“蕃汉分治”和西夏仿唐宋建制,其最大意义是(   )

A.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B.巩固了中央集权

C.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 D.维护了国家统一

 

查看答案

“它系统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验教训和计划经济的弊端,明确了改革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思路,因而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水岭。”该评价与下列哪一思想理论成果有关

A.新三民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科学发展观

 

查看答案

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A.粮票―股票

B.集中管理—分散管理

C.父母官—人民公仆

D.自由放任—国家干预

 

查看答案

一直到1952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国家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

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