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949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那些在十几年前把欧美作为中国改革的榜样和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热切地期待着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然而,当和平缔造者们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时,这些希望被彻底粉碎了。
——摘自(美)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1750年至今)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大事记
——1949年(部分)
1948.09—1949.01 | 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
1949.03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
1949.04 |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
1949.09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
——据金冲及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青年知识分子期待的“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简析“这些希望被彻底粉碎”而引发的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大事年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1949年发生的这些大事为新中国成立所创造的条件。用一句话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性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政治自由,但是却没有规定如何保障人民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据当时《独立周报》记载:“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度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日:吾人困于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后来的选举法又对选民资格作了性别、年龄、财产等种种条件限制,使妇女、贫苦群众和一部分资产阶级丧失了选举权。
——摘编自刘东、曹均学《对辛亥革命是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根据《选举法》的规定,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选举的那一天,选民们穿上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衣服,高高兴兴地来到选举站。天津市四区郭庄子女青年蒋宝珍,结婚时正赶上选举,她为了投票,等了两个钟头才上花车,她说:“结婚是大事,选举更是大事;结婚是喜事,选举更是喜事。”全国进行基层选举的单位共有21.4798万个,进行基层选举地区的人口共为571434511人,全国参加投票选举的选民达2.78亿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
——摘编自柳润涛《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普选始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民众对于选举的态度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民国初年选举相比,新中国首次普选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首次普选的意义。
下面李白《少年行之二》诗中描绘的充满“万国衣冠,胡风洋溢”的城市是
A.长安
B.东京
C.临安
D.大都
北魏实行“均田令”、辽实行“蕃汉分治”和西夏仿唐宋建制,其最大意义是( )
A.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B.巩固了中央集权
C.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 D.维护了国家统一
“它系统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验教训和计划经济的弊端,明确了改革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思路,因而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水岭。”该评价与下列哪一思想理论成果有关
A.新三民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科学发展观
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A.粮票―股票
B.集中管理—分散管理
C.父母官—人民公仆
D.自由放任—国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