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赋税之事,归尚书省负责,开元之后,权移他官。设有转运使、盐铁使、两税使等,随事立名,沿革不一。其目的在于
A. 增加政府税收
B. 完善中央官制机构
C. 削弱丞相权力
D. 增强统治阶级力量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
A.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 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C.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 D.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
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应该是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 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 |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 | |
| |
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 | |
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 | |
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 | |
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 |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C.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 D.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
《新唐书》中记载:“(卢商)早孤,家窭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作为文献史料,此记载可用于证明唐代科举制
A.体现九品官人法的原则
B.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
C.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进士科是入仕唯一途径
唐太宗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设置中书省和门下省助长了不正之风
②中书省和门下省既分工又合作,集思广益
③门下省的设立,相对减少了决策失误
④三省制始于唐朝,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