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耐克公司把工厂搬到日本,70年代又搬到韩国和中国台湾,80年代搬到中国的广东和福建。美国本土的制鞋业用了30年时间实现了“安乐死”。这反映出
A.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双刃剑
B.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设厂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C.处于产品加工的下游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害者
D.美国因为掌控着核心技术成为全球化的最大赢家
二战后,法国学者迪罗塞尔说:“法德之间肯定缺少浪漫主义的爱恋,但相互的利益存在于密切的合作之中……法德的结合是相互需要的婚姻,其结果仍将是幸福的。”其中法德的结合
A.消除了两国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B.有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C.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控制与威胁 D.提高了欧洲联盟的国际地位
下列关于二战后至今的世界的阶段特征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相互竞争
B.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科学技术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慢
D.世界一体化和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斯大林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A.注意调动农民的奉献热情
B.大力效仿西方工业化道路
C.努力完善工业化建设理论
D.急于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
英国学者奥兰多·费吉斯在《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中写道:“内战时宛如墓地的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突然生机盎然,嘈杂的贸易商人、忙碌的出租车司机、灯火通明的商店和街道,好像重又回到1917年之前。”这说明
A.市场恢复给苏俄经济带来了新气象
B.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有助于经济恢复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导致经济的倒退
D.市场的繁荣得益于苏联工业化的完成
20世纪30年代,西方一些报刊上出现了大量的“计划”一词。一时间,“计划”一词在西方成为时髦的名词,充斥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报刊。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义运动在西方重新兴起
B. 罗斯福“新政”开始推行计划经济
C.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被完全抛弃
D. 经济大危机使西方日益关注苏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