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对于科考取士,山西人司马光主张照顾地区差异,按一定的份额“逐路取人”;江西人欧阳...

对于科考取士,山西人司马光主张照顾地区差异,按一定的份额“逐路取人”;江西人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考生的绝对成绩“惟材是择”。据此推知,当时

A.科考人才标准变化 B.科举制公正性弱化 C.入仕减少加剧矛盾 D.文化重心发生转移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北宋时期南北方知识分子对于科考取士的录取提出了“逐路取人”和按“绝对成绩”“惟材是择”两个不同的方案,体现了在南北文化教育差异下的不同利益要求,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考试内容变化,不能体现人才标准的不同,两种不同的录取方案,不是质疑科举制的公正性,也不是科举录取人士在减少引发的不同意见,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汉前期,大地主被时人称为豪强、豪门、豪宗等。从西汉中期开始,对大地主的称呼雅化为郡姓、大姓、名门、世族等,农民自称为宾客、奴婢、部曲。这一变化反映出

A.自耕农经济削弱 B.农民遭受的剥削减弱 C.豪强地主的衰落 D.礼制重心下移到庶人

 

查看答案

秦朝时囚徒程遂整理和再造的隶书,得到政府的肯定。这是出于当时

A.王朝初建文化宽松

B.文字统一的需要

C.国家事务日益繁杂

D.书写材料的革命

 

查看答案

西周人认为延绵宗嗣是后代的义务,以祖先崇拜代替商人尚鬼的信念。这一变化表明西周

A.家国一体观念强化 B.神权与王权的分离 C.地缘政治格局打破 D.人定胜天思想形成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体欧洲人都有着相同的生活方式和观点.币这些东西同样存在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欧洲人”国家。欧洲及其分支国家构成了欧洲人和北美人所指称的“文明世界”或“西方”。其他地区——主要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则被欧洲人说成是“落后”的。在1912年之前的那半个世纪里,欧洲人及其余西方人对他们的文明有着异乎寻常的意识并感到无比自豪。他们相信,这是历经数个世纪不断进步的必然结果。他们认为自己就是人类努力的重要领域最先进的一支,因而设想世界各民族都应该敬慕这同样的社会理想。就此而言,只要谁不愿意或者不能够采纳它们,谁就是“落后的”;一旦他们尽力采用这些文明的理想,他们也就会跟着变成为“文明的”了。

——(美)K.K.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阐述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县制,“渊源于周、雏形于春秋、确立于秦”。两千多年来,世事沧桑,王朝更迭,治乱循环,地方制度屡经变化,而县制基本保持稳定,历行而不废,长期担负着基层政权的职能。从秦汉到明清,在历史的长河中,县级政府的权力呈逐渐被削弱的趋势,并且非个性化色彩越来越浓厚。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指出了当时县制存在的三点弊端:州县官员缺乏充分的施政权力,官员行政效能低下;吏胥把持州县行政,“官治”变为“吏治”;乡村社会散弱,缺乏健康的社会机体。

——摘编自武君婷《中国县制的历史演进及社会功能》

材料二 20世纪初,清政府开始时州县行政进行整体性改造,基本思路一是“官治”,即国家派官设治,包括扩充和健全州县国家行政,建立乡镇一级国家政权,以将地方社会各种经济、社会、文化事务的兴办和管理纳入国家行政的轨道;一是“自治”,即在国家行政之外,或在国家行政的基本框架内另建一个相对独立的“以本地人、本地财办本地事”的行政系统。这些蕴含着近代县制萌芽的措施拉开了中国县制近代化的帷幕。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县制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末县制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