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儒生宋伯仁爱梅、种梅,长期观察、记录梅花各种形态,绘成了梅谱。他在观察到梅花有的花型像一把扇子,就会联想到这个是儒家教化天下,并赋诗说明。这反映了宋伯仁
A.践行知行合一主张 B.坚持个人独特的求理方式
C.以格物致知的方式来求理 D.对儒学认识存在僵化趋向
对于科考取士,山西人司马光主张照顾地区差异,按一定的份额“逐路取人”;江西人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考生的绝对成绩“惟材是择”。据此推知,当时
A.科考人才标准变化 B.科举制公正性弱化 C.入仕减少加剧矛盾 D.文化重心发生转移
西汉前期,大地主被时人称为豪强、豪门、豪宗等。从西汉中期开始,对大地主的称呼雅化为郡姓、大姓、名门、世族等,农民自称为宾客、奴婢、部曲。这一变化反映出
A.自耕农经济削弱 B.农民遭受的剥削减弱 C.豪强地主的衰落 D.礼制重心下移到庶人
秦朝时囚徒程遂整理和再造的隶书,得到政府的肯定。这是出于当时
A.王朝初建文化宽松
B.文字统一的需要
C.国家事务日益繁杂
D.书写材料的革命
西周人认为延绵宗嗣是后代的义务,以祖先崇拜代替商人尚鬼的信念。这一变化表明西周
A.家国一体观念强化 B.神权与王权的分离 C.地缘政治格局打破 D.人定胜天思想形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体欧洲人都有着相同的生活方式和观点.币这些东西同样存在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欧洲人”国家。欧洲及其分支国家构成了欧洲人和北美人所指称的“文明世界”或“西方”。其他地区——主要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则被欧洲人说成是“落后”的。在1912年之前的那半个世纪里,欧洲人及其余西方人对他们的文明有着异乎寻常的意识并感到无比自豪。他们相信,这是历经数个世纪不断进步的必然结果。他们认为自己就是人类努力的重要领域最先进的一支,因而设想世界各民族都应该敬慕这同样的社会理想。就此而言,只要谁不愿意或者不能够采纳它们,谁就是“落后的”;一旦他们尽力采用这些文明的理想,他们也就会跟着变成为“文明的”了。
——(美)K.K.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阐述须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