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在《待百姓条例》中规定:“店铺买卖本例,皆天王之本利,不许百姓使用,总归天王。”其由天国设立的买卖机构经营。1854年春夏间允许居民申请开店“赴圣库领本,货利悉有限制,”后恐市中人多聚众生事,令“各店俱歇”.在废除南京城内商业同时,在城垣外设立由天国官员管理的买卖街,将城与市在空间上严格区分开。太平天国城市商业政策变化表明
A.城与市分离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设想不符合资本主义经济时代
C.农民阶级革命斗争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D.太平天国革命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864年,清政府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外国公法》,奕䜣上奏说,“该国律例一书,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向西方国家学习依法治国
B.近代中国人开始了解西方外交
C.法律制度正在逐步与世界接轨
D.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国际法意识
下列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与西方签订的部分条约。据此可以得出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
C.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 D.中外关系走向近代化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
B.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
C.“十三行”辞退员工
D.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
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外来冲击推动近代中国转型
C.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D.中西方近代化道路趋向一致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很多思想家借助神权来表达自己的人权。下列各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B. 王夫之的“天地之化日新”
C. 朱熹的“理先于气”
D. 王守仁的“灵明就是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