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学者托勒密编著地理学著作八卷,其中六卷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学者托勒密编著地理学著作八卷,其中六卷都是用经纬度标明的地点位置表。多数的地点位置,是根据对本初子午线和平纬圈之间的距离计算出的。魏晋时期,裴秀编制的《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中系统地总结出“制图六体”,为分率(比例尺)、准望(方向)、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实地起伏与换算)等。16世纪后的欧洲天主教积极向海外拓展,出现了基督教历史上继唐、元之后在中国传教的第三次浪潮。随后,两种坐标体系同时出现在一幅地图上。法国的地形图上出现了中国地图上的方里网;中国的《大清一统舆图》采用了西方地图上的经纬线。东西方两个体系的制图要素同时出现了。

材料二  《海国图志》一方面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图志体例,另一方面又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的旧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1845年清朝官员叶子佩绘制的《万国大地全图》“经度以京师为第一度”。1864年湖北官书局出版的《全国直省府厅州县图》,内容以康乾内府舆图为蓝本,以半官半民的形式出版,打破了纯官方编制、收藏地图的传统。1886年陈兆桐绘制《万国舆图》“原照英国舆图绘译,所有经纬,仍照原图以格林威治为中线”,书中的“五大洲各国大事表”,以民主、君民共主、君主将当时全球57个“自主”国家分为三类。近代中国第一次民间公开出版的地图是1903年武昌舆地学会出版的《中外舆地全图》。1906年由清朝学者周世棠、孙海环编辑《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被称为民间刊行四大全国地图集之一。

——摘自陈潮《中国近现代地图出版概况》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对地图编绘技术的贡献,说明16世纪后在中、法地图上同时出现“东西方两种要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地图绘制的特点,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地图发展演变的因素。

 

(1)贡献:制图以经纬坐标为特征,注重相对位置的计算;关注制图中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等相互关系,明确了制图内容及规范;奠定了近代地图编绘和地图学的科学基础。 原因:海陆丝绸之路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学者翻译介绍中外书籍等,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 (2)特点:在制图理念与技术上,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西方近代科学相结合;在内容上,对世界知识的介绍日益准确清晰全面;突破官修地图的传统,民间绘制出版逐渐增多。 因素:西学东渐不断深入;民族危机不断加剧;近代工商业、军事发展的需要;近代教育的变革。 【解析】 (1)贡献:根据“用经纬度标明的地点位置表。多数的地点位置,是根据对本初子午线和平纬圈之间的距离计算出的”得出制图以经纬坐标为特征,注重相对位置的计算;根据“制图六体”“为分率(比例尺)、准望(方向)、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实地起伏与换算)等”得出关注制图中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等相互关系,明确了制图内容及规范;根据“《海国图志》一方面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图志体例”得出奠定了近代地图编绘和地图学的科学基础。 原因:根据“16世纪后的欧洲天主教积极向海外拓展,出现了基督教历史上继唐、元之后在中国传教的第三次浪潮”海陆丝绸之路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所学可知,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学者翻译介绍中外书籍等,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2)特点:根据“一方面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图志体例,另一方面……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得出在制图理念与技术上,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西方近代科学相结合;根据“原照英国舆图绘译,所有经纬,仍照原图以格林威治为中线”“五大洲各国大事表”得出在内容上,对世界知识的介绍日益准确清晰全面;根据“以半官半民的形式出版,打破了纯官方编制、收藏地图的传统”“被称为民间刊行四大全国地图集之一”得出突破官修地图的传统,民间绘制出版逐渐增多。 因素:结合所学,可从西学东渐不断深入、民族危机不断加剧、近代工商业、军事发展的需要、近代教育的变革等角度分析总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表为李伯重所著《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的内容梗概。从其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多次颁布禁海令,严禁濒海军民“交通外番,私易货物”。明成祖即位后,沿袭海禁政策,并奉为祖宗法度。此后,明廷三令五申,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然而,屡禁不止,民间开海呼声与违禁出海行为从未间断。嘉靖二年宁波争贡之役与二十八年走马溪事件发生后,海上走私贸易愈禁愈盛,尤其是自嘉靖三十一年起,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楼患。时人认识到,要消除楼患,保卫海疆安全,最好的办法是疏而非堵。闽、浙、粤三省官员不断上奏,请宽海禁,与主张严禁的官员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开海与禁海之争。隆庆初年,明廷同意福建巡抚涂泽民所奏,宣布开放海禁,漳州、泉州之民“准贩东西二洋”。开海政策持续五十余年,不仅在明后期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对沿用两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的否定,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

——摘编自涂丹《明代禁海与开海之争》

材料二:康熙时本有四口通商的规定,但几十年间,外国商船绝大多数开赴广州贸易,形成了固定的贸易路线和惯例。乾隆十二年(1717年),西班牙商船到福建、厦门贸易。当地官吏认为“吕宋(指西班牙)为天主教长,漳泉风俗浇漓(民风不淳朴)。此等夷船终不宜使之源源而来,拟俊夷船回掉之日,善为慰遣,不使复来”。清廷的复示是:“此等贸易,原系定例准行,今若不令复来,殊非向来通商之意……慰遣之处,可以不必。”……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正式颁布谕旨,明确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

——摘编自《清实录》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隆庆初年明廷开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隆庆年间的开海政策。

(2)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初年福建地方官员和清廷在对待西班牙商船贸易问题上的分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后期从“四口通商”转变为“一口通商”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设校尉管理屯田,“有副校尉,秩比两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唐朝统一西域后,唐政府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麓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城、镇等皆有使职专领,都有兵力配备,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加强对西域管理的主要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A. 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 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D. 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查看答案

下表摘编自清末重臣戴鸿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国考察后撰写的《出使九国日记》。由此可知,戴鸿慈

A.是立宪派代表 B.主张民主共和

C.反对清朝统治 D.充满爱国情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