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国家”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文献。在《今文尚书。周书》中,“国家”一共出现过2次,...

“国家”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文献。在《今文尚书。周书》中,“国家”一共出现过2次,分别出自成王和周公之口其含义与《尚书》《周书》中多次出现的“我邦”“朕邦”“我小国”“我王国”“我家”“王家”等大致相同。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 专制王权得到强化

B. 中央集权已经形成

C. 贵族等级秩序森严

D. 家国同构局面确立

 

D 【解析】 材料“我邦”“朕邦”“我小国”“我王国”“我家”“王家”表明西周时期家国同构局面确立。故答案为D项。AB项,根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谈不上专制王权得到强化、中央集权已经形成,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贵族等级秩序森严,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通志》载: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於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由此可见,导致曹姓形成的制度应该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等级制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于谦(1398~1457),明朝名臣。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永乐年间进士。为官清廉正直,从不巴结权贵,不避嫌怨。他任监察御史巡按江西时,曾为数百蒙受冤狱的人平反。升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他深入里巷访问父老,赈济灾荒,筑堤植树,将镇将私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以补助边境经费。于谦前后在任十九年,威信很高。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于谦坚决反对迁都南京,而是拥立景帝,调集各路军马严守京师,升兵部尚书。保卫京师时,他亲自督战,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刺军的进攻。加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使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

——据《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谦能够成为明朝名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于谦在也先进犯中的表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后期,战胜国在讨论分区占领德国时,尽管柏林位于苏占区,但是它作为德国的首都,还是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8年春夏,西方国家分裂德国活动出现了高潮,联邦德国的雏形基本形成。苏联认为,如果德国分裂成两个国家,“柏林就丧失作为德意志首都的地位",西方国家没有理由再留在西柏林。同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切断德国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试图把西方国家赶出西柏林,柏林危机由此产生。西方国家不肯搬出西柏林,但也不愿意使用武力打开水陆交通,在比较了各种方案以后,决定利用美国强大的空中力量和经济实力,使用空中走廊向西柏林运送生活物资。当时苏联也不希望走向武装冲突,因而没有干扰西方国家空运活动,最终于1949年5月达成协议,12月份取消封锁,柏林危机平息。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柏林危机产生和平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柏林危机的影响。

 

查看答案

    材料 嘉(庆)、道(光)以后,清朝医政日趋颓废,庸医充斤,疾病流行,公共卫生堪忧。一批官员和知识分子认为,清洁卫生是“地方行政第一要务”,“强民以重医为先”。与此同时,外人在华设立的医院和医校为中国提供了模仿的样本,逐渐赢得国人信赖。新政实施后,巡警部 将医疗卫生纳入职责范围;民政部设卫生司,负责医疗卫生。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政策涉及医学教育、卫生行政、医院建设、公共卫生等多个方面,远超1901年以前60年间的成就。然而,从整体上看,清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没有全盘的统筹计划,也没有独立的专门卫生行政 系统,医疗卫生政策的实施严重受制于人才和财力。

——据关晓红《清末新政制度变革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推进医疗卫生改革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改革。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购物方式(商品种类)的变化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清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