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应列强要求设立了专门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1901年《辛丑条约》又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列强这样做的意图是
A. 加快其瓜分中国的进程
B. 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C. 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
D. 便利其对清政府的控制
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显著变化发生在
A. 鸦片战争爆发后
B. 甲午战争失败后
C. 八国联军侵华后
D. 武昌起义爆发后
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 )
A.维护中国关税统一 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
C.“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D.提出协定关税制度
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来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英国议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实现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这表明英国
A. 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
B. 力图维护其在华利益
C. 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
D. 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
中国是一个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的国家。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搭配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
B.鸦片战争——义和团反帝运动
C.八国联军侵华——黄海海战
D.《辛丑条约》——左宗棠收复新疆
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而黄海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郭嵩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反映出
A. 日本己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B. 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
C. 中国缺乏现代民族国家意识
D. 洋务运动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