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公元前3世纪晚期,嬴政在统一全国的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
A.打击了贵族政治 B.推动了社会转型
C.有利于中央集权 D.建立了官僚政治
伯里克利以后,雅典民主政治盛极而衰。有学者对此指出“少数人的压迫是邪恶的,多数的压迫更邪恶。”雅典城邦出现“多数的压迫”这一局面主要是因为
①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上都有表决权
②为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③排除妇女和外邦人的国家决策方式
④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讲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该次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954年12月,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指出人民政协的性质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由此可以看出1954年以后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全国政协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是全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在思考中国的这场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其他任何战争的时候,笔者必须明白,中国并不是由一个民族构成的,而是由一群人组成的。……实际上中国像一个百孔千疮的沙袋,一拳击去,沙子四处飞溅。”作者在此认为中国“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中国人缺乏民族意识
B.中国军队战斗力涣散
C.君主专制体制的落后
D.清政府备战组织不力
有学者在浙东沿海乡村发现一份记录当地宗教仪式的原始文书。在其时间落款上,先后写着“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天运三十八年”、“公元一九五零年”。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A. 纪年缺乏规范
B. 时局剧烈变动
C. 宗教势力消长
D. 新旧观念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