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近现代留学潮,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其整个发展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留学潮,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其整个发展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留学欧美运动始于幼童留学美国。从1872年到1875年间,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由于海防的需要,从1877年开始,清政府又派出福建船政学堂四批学生赴欧留学,它开清政府向欧洲官派留学生之先河。留欧学生归国后很多成为北洋海军中的骨干。

——摘编自周棉等《清末留学欧美运动析论》

材料二  经历重创的清政府开始把眼光从“泰西各国”转向小国日本,1898年8月,光绪皇帝发布上谕称:“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此后又令各省督抚遴选在职官员及学生送日游历游学,又于1903年8月制定“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对毕业生分别授予科举头衔,并予以录用。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便作为一项政策确立下来,赴日留学之风骤然兴起,留日学生也直线上升……从京师同文馆的选派生到各省保送的望族子弟,从在任知府、知县到一般小富百姓,纷纷联袂东渡,甚至出现了兄弟、父子、姐妹、夫婿相伴留学东洋的景象。

——据彭洁《简论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

材料三  1950年代留苏生的选派工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小米筛子加细箩”式的层层选拔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国家行为”下的留学运动。……在专业选择和分配上,80%以上的留苏学生选择的都是理工科,征询专业栏大都写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选派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951——1953年采取“严格选拔,宁少勿滥”的方针,共派出1105名学生;1954——1956年采取“严格审查,争取多派”的方针,共派出5189人;1957年——1960年则采取“多派研究生,一般不派大学生”的方针,共有1198名留苏生;1961年——1965年再改成“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宁少勿滥”的方针,仅派出202人。

——摘编自白冰等《论1950年代留苏生的派出一中苏关系的另一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留学欧美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赴日留学之风骤然兴起”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年代新中国留苏生选派运动呈现出的特点,并结所学知识说明1954-1956年“严格审查,争取多派”方针产生的积极影响。

 

(1)历史背景:洋务运动开展,急需专业人才;边疆危机频现,海防建设提上日程。 (2)主要因素: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明治维新的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政府重视留日与“新政”的实施;科举制的废止;西学广泛传播;民主革命形势高涨;民众救亡意识日益觉醒;进步人士的推动。 (3)特点:以服务于新中国经济建设为目标,由国家主导,政治色彩浓厚;随中苏关系的亲疏变化而波动;体现出无私奉献,建设新国家的时代风貌。积极影响:促使1950年代留苏高潮的出现;有利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有利于中苏交流合作。 【解析】 (1)历史背景:据材料“从1872年到1875年间,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可知,洋务运动开展,急需专业人才;据材料“由于海防的需要,从1877年开始,清政府又派出福建船政学堂四批学生赴欧留学,它开清政府向欧洲官派留学生之先河。”可知,边疆危机频现,海防建设提上日程。 (2)主要因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明治维新的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政府重视留日与“新政”的实施;科举制的废止;西学广泛传播;民主革命形势高涨;民众救亡意识日益觉醒;进步人士的推动等方面回答。 (3)特点:据材料“……在专业选择和分配上,80%以上的留苏学生选择的都是理工科,征询专业栏大都写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可知,以服务于新中国经济建设为目标;体现出无私奉献,建设新国家的时代风貌;据材料“1950年代留苏生的选派工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小米筛子加细箩’式的层层选拔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国家行为’下的留学运动。”可知,由国家主导,政治色彩浓厚;据所学可知,1951---1965年选派留苏学生随中苏关系的亲疏变化而波动。积极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促使20世纪50年代留苏高潮的出现;有利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有利于中苏交流合作等方面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君民关系是先秦诸子争鸣的焦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圣人(君王)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春秋)老子)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春秋)孔子)

材料二  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战国)韩非子)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西汉]董仲舒)

材料三 君之无道也多矣,民之不乐其生也久矣!……(君)自尊(注:尊崇)则无臣,无臣则无民,无民则为独夫。((清初)唐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老子与孔子主张中对“民”的不同态度。

(2)结合战国至秦汉中国历史发展的政治趋势,分别说明材料二中韩非子、董仲舒的君民关系主张有何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甄有关君民关系的主张所反映出的时代特征。

 

查看答案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应出自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五大 C.中十七大 D.中共十九大

 

查看答案

《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一文认为:“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首台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查看答案

在新中国历史上,它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并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这里的“它”应是指

A.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

 

查看答案

“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这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的严重后果,其沉痛的教训应该认真总结和记取。为克服这一因难局面,党和国家

A.实施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C.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