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1874-1961),为中国民主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作出了卓...

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1874-1961),为中国民主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作出了卓越的页献,曾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10月10日,陈嘉庚组织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洋华侨总会)并当选为主席,其华侨领袖地位由此确立。至1941年底,总会汇到国内捐款计30亿元(新加坡币),他本人除认购10万元国债外,还每月捐2000元法币直至抗战。他组织大批机工回国服务,坚持滇缅公路的运输工作,领导爱国侨胞抵制日货、惩办汉奸,发动捐赠衣物,药品,救护车等工作。在其感召下,不少华侨青年相继回国参加抗战。1940年3月,陈嘉庚亲率总会组织的“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回国考察,6月的延安之行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他由此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陈嘉庚科学奖,其前身是1988年根据陈嘉庚亲属提议而设立的陈嘉庚奖。当时,设陈嘉庚奖的目的是专门奖励近年来获得原创性重大科技成就的在世中国公民。中科院学部受其委托专门负责评审,前后8次评奖共有63位杰出科学家获此殊荣。2003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中科院和中国银行共同出资成立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基金会以“奖励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我国优秀科学家,以促进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宗旨,先后设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共设六个奖项: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技术科学奖。

——据姜天海《陈嘉庚科学奖:力挺原始创新的“中国诺奖”》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洋华侨总会成立时国内抗战呈观出的基本态势。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嘉庚为何能对祖国抗战做出卓越贡献。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嘉庚奖”设立的时代背景并说明其重大意义。

 

(1)基本态势:正面战场上四大会战相继失利;日军占领中国大片国土;八路军,新四军开辟了敌后战场,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武汉、广州沦陷,抗战即将进入相持阶段;《论持久战》的发表,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2)原因:华侨领袖,国际影响力大;南洋商界巨子,实力雄厚;无私奉献,爱国意志坚定;率先垂范,华侨青年积极响应;爱憎分明,具有政治远见;客观上国际形势有利。 (3)时代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实行改革开放;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实施;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海外留学人员数量增多。重大意义:推动了国家科学奖励机制的改革;有利于原创科技成果的涌现;有利于提升综合国力;有利于留学生学成报效祖国;是对陈嘉庚爱国情怀与历史贡献的继承和褒奖。 【解析】 (1)基本态势:据材料“1938年10月10日,陈嘉庚组织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简称南洋华侨总会)并当选为主席,其华侨领袖地位由此确立。”并结合所学可知,正面战场上四大会战相继失利;武汉、广州沦陷,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日军占领中国大片国土;据所学可知,1937年秋陕北洛川会议,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在此路线指导下,八路军,新四军开辟了敌后战场;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2)原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华侨领袖,国际影响力大;南洋商界巨子,实力雄厚;无私奉献,爱国意志坚定;率先垂范,华侨青年积极响应;爱憎分明,具有政治远见;客观上国际形势有利等方面分析。 (3)时代背景:据所学可知,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据材料“陈嘉庚科学奖,其前身是1988年根据陈嘉庚亲属提议而设立的陈嘉庚奖”可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8年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实施;海外留学人员数量增多。重大意义: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推动了国家科学奖励机制的改革;有利于原创科技成果的涌现;有利于提升综合国力;有利于留学生学成报效祖国;是对陈嘉庚爱国情怀与历史贡献的继承和褒奖等方面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近现代留学潮,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其整个发展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留学欧美运动始于幼童留学美国。从1872年到1875年间,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由于海防的需要,从1877年开始,清政府又派出福建船政学堂四批学生赴欧留学,它开清政府向欧洲官派留学生之先河。留欧学生归国后很多成为北洋海军中的骨干。

——摘编自周棉等《清末留学欧美运动析论》

材料二  经历重创的清政府开始把眼光从“泰西各国”转向小国日本,1898年8月,光绪皇帝发布上谕称:“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此后又令各省督抚遴选在职官员及学生送日游历游学,又于1903年8月制定“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对毕业生分别授予科举头衔,并予以录用。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便作为一项政策确立下来,赴日留学之风骤然兴起,留日学生也直线上升……从京师同文馆的选派生到各省保送的望族子弟,从在任知府、知县到一般小富百姓,纷纷联袂东渡,甚至出现了兄弟、父子、姐妹、夫婿相伴留学东洋的景象。

——据彭洁《简论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

材料三  1950年代留苏生的选派工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小米筛子加细箩”式的层层选拔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国家行为”下的留学运动。……在专业选择和分配上,80%以上的留苏学生选择的都是理工科,征询专业栏大都写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选派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951——1953年采取“严格选拔,宁少勿滥”的方针,共派出1105名学生;1954——1956年采取“严格审查,争取多派”的方针,共派出5189人;1957年——1960年则采取“多派研究生,一般不派大学生”的方针,共有1198名留苏生;1961年——1965年再改成“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宁少勿滥”的方针,仅派出202人。

——摘编自白冰等《论1950年代留苏生的派出一中苏关系的另一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留学欧美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赴日留学之风骤然兴起”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年代新中国留苏生选派运动呈现出的特点,并结所学知识说明1954-1956年“严格审查,争取多派”方针产生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君民关系是先秦诸子争鸣的焦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圣人(君王)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春秋)老子)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春秋)孔子)

材料二  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战国)韩非子)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西汉]董仲舒)

材料三 君之无道也多矣,民之不乐其生也久矣!……(君)自尊(注:尊崇)则无臣,无臣则无民,无民则为独夫。((清初)唐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老子与孔子主张中对“民”的不同态度。

(2)结合战国至秦汉中国历史发展的政治趋势,分别说明材料二中韩非子、董仲舒的君民关系主张有何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甄有关君民关系的主张所反映出的时代特征。

 

查看答案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应出自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五大 C.中十七大 D.中共十九大

 

查看答案

《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一文认为:“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首台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查看答案

在新中国历史上,它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并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这里的“它”应是指

A.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