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庆十周年展览的38部影片中,18部故事片《冰上姊妹》、《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创造了一种能够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新风格,并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电影的高潮,被称为是“难忘的1959年”。与材料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一化三改” B.“三个面向” C.“双百方针” D.“二为方针”
1922年以前,孙中山的“中华民族观”是一种以同化为基础的一元一体的,一种大汉族主义的民族观。1923年以后,变成了一种以平等为基础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即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的融合。这种变化根源于
A.共产国际的影响 B.孙中山的个人进步
C.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D.反帝反封建任务需要
1926年11月,时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的国民党人邓演达在与广州记者谈话中提及:“仅有军事胜利靠不住,必须同时得到政治上的胜利,必须设法使农民起来参加革命。因此国民党要加紧工作,宣传民众,到农村去打定农民运动的基础。”材料表明
A.国民政府一直坚持贯彻三大政策
B.农民成为了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C.国民党党内也有对国情的正确认识
D.国共两党在农民问题上没有分歧
1918年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赞扬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庆祝协约国胜利大会上提出“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认识劳工的价值,劳工神圣”。这说明
A.国民革命的时机日益成熟 B.新文化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不断壮大 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想主流
光绪庚子(1900年)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盛,如《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孽海花》等,尤为描写社会百态而能道其形相者。“小说家者流,自昔未尝为重于国也,而一变为以谴责社会为能事。”材料表明
A.谴责小说反映了时代观念的变化
B.知识分子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C.清末谴责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顶峰
D.谴责小说成为宣传改良与革命的有力武器
“乙未二三月间,和议将定,时适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一万数千计。……,以上书……,一曰拒和,二曰迁都,三日变法。”关于材料所述事件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产物 B.是甲午战败刺激的产物
C.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D.引发了士人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