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末至三国时,曹操、诸葛亮与张飞都担任过司隶校尉一职。据史书记载,司隶校尉“职在...

汉末至三国时,曹操、诸葛亮与张飞都担任过司隶校尉一职。据史书记载,司隶校尉“职在典京师,外部诸郡,无所不纠。封侯、外戚、三公以下,无勇敢尊卑”。据此可知,司隶校尉的主要职责是(  )

A.监察官员 B.草拟诏令 C.主持祭祀 D.掌管军队

 

A 【解析】 依据材料“职在典京师,外部诸郡,无所不纠。封侯、外戚、三公以下,无勇敢尊卑”可以看出司隶校尉对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因此司隶校尉具有监察职能,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皇帝以称“天子”“万岁爷”,皇帝之下的将相、权臣相应被称为“千岁爷”“相爷”“王爷”等,而基层的官员如县令又被百姓称之为“父母官”“县太爷”,老百姓则自称为“子民”。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A.世家大族垄断政治权力 B.家国同构的宗法意识

C.官员的称谓缺乏规范性 D.分封制下的等级森严

 

查看答案

据《尚书,汤誓》记载,成汤与夏桀决战前称“非台小子敢行称乱”,乃因“有夏多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自己实乃“奉天命殛之”,他要求众人“辅予一人,致天之罚”。这反映出当时(  )

A.宗教观念浓厚影响政治动员 B.专制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C.敬天保民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分封制度巩固了地方认同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85年,6位“国王的数学家”耶稣会士入华,掀起了中法文化交流的新高潮。据法国耶稣会士汉学家荣振华统计,1552—1800年间在华的耶稣会士975人中,有168名法国人,他们在传教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成绩斐然。安菲特利特号法国商船于1699—1700年间首航中国成功。中法关系史,特别是中法文化交流史的发展,在欧洲于17—18世纪催生了一股强大的“中国热”风潮。

——摘编自耿昇《中法早期关系史——柏朗嘉宾与鲁布鲁克出使蒙元帝国》

材料二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首次为中国人介绍了一点关于法国的地理、人种、习俗等,首创了中国文学中的“法国原型”。王韬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国史著作《法国志略》,该书介绍了法国的政治、军事、教育、宗教等历史和现状,对法国大革命作出完全否定的认识。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对法国历史由简单介绍转到了一定的研究性质上,由少数外交官的行为,变为大多数具有救亡理想的知识分子的群体行为,成为了进行思想斗争的武器之一。宣传介绍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法国大革命史(包括启蒙思想)。革命派极力宣扬法国大革命及思想,改良派研究法国大革命,更主要集中于研究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从中寻找政治理论依据。

——摘编自雷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法关系研究》

材料三  1964年中法两国正式建交,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引发文化交流的高潮;1999年中国在法国举办“文化周”;2000年—2001年中国在法国举办“文化季”;2004年10月—2005年7月,法国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2006年至今,持续举办中法文化交流之春活动(包括“法语活动节”、“中法环境月”及“创新法国”等),单2015年活动便辐射中国大陆20余个城市开展,包含十大门类一百种项目的展览与演出,规模浩大。

——摘编自王青《文化外交视阔下中外文化年活动的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17—18世纪“中国热”风潮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中国知识分子学习法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加强中法文化交流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清政府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后,中国文化断绝了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一切联系,开始成为封闭的文化系统。……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成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近代文化逐步从鸦片战争后的有限开放,到洋务运动扩大开放……最后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面开放。

近代以前,中国只存在一种文化,即中国的本土文化。伴随着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自由、民权、平等、社会契约等思想打破了传统思想观念的一统天下,新的科学体系也初步建立,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新文化运动则进一步推动了这种多元化的历史进程。

现代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就是民主与科学,而近代以前中国的文化只有民本思想而无民主思想;只有“格致之学”,而无科学。真正将民主与科学作为现代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的,是《新青年》以及因《新青年》的创刊而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摘自《<新青年>创刊与中国近代文化的走向》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向青年提出了六条要求,其中第四条即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他号召中国青年要有世界知识,进而推动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开放;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如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心理学、地理学、史学、文学、美学、语言、文字、艺术、科技、医学、教育,以及各种各样的主义、思湖、学说、观念、理论,都先后传入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将民主与科学作为现代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的,它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因此新文化运动既是中国近代文化走向的必然产物,同时又对中国近代文化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摘自《循着中国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文化的走向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关于新文化运动所持的观点,并对此加以解读。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是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儒家与中国政治结盟的开端。孔孟虽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形态,但这些观念并没有真正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得到落实。到了汉代,随着大一统局面的稳定,叔孙通制订朝仪,使刘邦感受到了作为君主的威仪和贵盛,认识到儒学作为君主专制维护工具的重要性,从而扩大了儒学在汉初的影响;与此同时,儒家经典系统也在进行有机的调整,在“受命”“改制”等观念的影响下,儒家的经典——特别是《春秋》——被儒生塑造为“为汉制法”。……汉武帝之后,董仲舒以儒学为主体和内核,杂糅各家思想,以阴阳五行学为原理建立起具有神学色彩的新儒学体系,试图以儒家的观念来改变汉初以来奉行的黄老道学,提出“独尊儒术”来确立儒家思想主导性,以“五经博士”来取代秦以来的成分复杂的博士制度。……这样,经典与现实政治之间的依赖关系被重构。

——干春松:《董仲舒与儒家思想的转折》

材料二  文化的生命力往往依托于经典,因为经典中的知识内涵构成了文化的重要基因。宋代新儒学不仅对先秦儒学作出了“创新转化”,重建了儒家信仰,更重建了儒家“新经典”。朱熹的思想在13世纪后便已传入东亚周边各国,从而使原本属于地方性知识的“四书学”在东亚世界获得了普遍性意义,成为东亚儒学的重要思想财富。改革开放之后,宋明理学也开始得到客观评价与进一步重视。

——吴震《宋代新儒学:思想与经典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汉代儒家是如何与政治结盟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儒学进行创新发展的表现。并概括宋明理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有何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