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古希腊史专家格罗特曾评论古希腊克利斯提尼时期某项措施时说:“它与公开发言的习惯……以及公民心中充分的自信相结合,在激烈的党争中,使对手同样能够感受到政体的神圣性。”该措施是( )
A.四百人议事会 B.民众法庭
C.公民大会的辩论 D.陶片放逐法
恩格斯指出,罗马法“作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使得“中世纪后期市民阶级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有了现成的依据。恩格斯意在说明罗马法
A. 奠定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
B. 影响了近代欧洲的法律复兴
C. 维系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统治
D. 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司法观念
公元前242年,罗马增设外务大法官,处理外国人和罗马市民之间以及外国人相互间事件,其主要职责为“依据其职权给予或不给予诉讼当事人以诉讼权、抗辩权或准予恢复原状等,使合法而不合理的权利丧失其法律上的保障,而使合理而不合法的关系则获得事实上的保护,如同合法的权利一样”。这表明在罗马境内
A. 公民与非公民无区别
B. 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C. 外国人获得司法保障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军机处设立前,皇帝挑选亲信顾问参与决策没有成文的标准和硬性的规定。军机处出现以后,入直军机,参与机密事务的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军机处的“首席”必须由内阁大学士担任。《清史稿》中感叹:“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赋予了内阁大学士决策权
C.体现了皇权运作的规范化
D.逐渐背离机构设置的初衷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两次组织人力、物力重修《明太祖实录》,对明太祖朱元璋加以美化和修饰,对建文帝朱允炆则刻意贬低。这表明古代官修史书( )
A.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对史学研究基本没有参考价值
C.坚持“直笔”的传统 D.史料价值取决于皇帝个人性格
《唐六典》中记载:“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宋代淳化三年朝廷下诏曰:应举人“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反映宋代( )
A.官员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B.士农工商四民秩序趋于解体
C.官吏选拔程序日益严格 D.科举考试身份限制有所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