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理性是一个民族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契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现代化与西欧内源型现代化的发生机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在西欧,市民阶级的经济活动是导致人们从中世纪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主要因素。而在中国,西方侵略所引起的强烈的民族生存危机感,以及由此引发的朴素的“求生”的警觉,才是产生中国特殊的世俗理性的基础。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的重要性,从思想变迁的角度来说,还在于它是中国世俗理性在政治精英中得到特殊发展的重要阶段。尽管这种特殊的世俗理性具有众所周知的价值偏狭性和局限性,但它却引发了从儒家类宗教的信仰主义的文化定势中脱选出来的历史潮流。
一一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二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渐渐落在下风,特别是 19世纪下半叶,当传统中国被迫进入全球背景下的“万国”以后,传统观念世界受到来自西方的严厉挑战。于是观念世界发生一个重大的转变,即价值观念的转换,中国人开始从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转变到以强弱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于是“自强”成了中国观念世界的重心所在。
一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现代化与西欧现代化发生机制的根本区别,并分析中国与西欧现代化发生机制背景上的差别。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把中国带人“万国”的方式。分析中国被带人“万国”后,中国社会在对外政策、经济、思想观念上有哪些变化。
《剑桥美国史》:“在冷战的背景下,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单化,美国的主要威胁来自里根所称的‘邪恶帝国’苏联。1991年苏联的解体摧毁了这个框架,开启了通往乔治·布什乐观地称为‘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也许不可避免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这段话旨在强调
A.冷战客观上缓和了国际局势
B.美苏对抗导致世界秩序稳定
C.美国主导新世界秩序的重建
D.新旧秩序转换中的局势动荡
美国学者亨廷顿指出,冷战结束后,主导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西方文化”同“非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政治轴心”。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A. 冷战结束使世界政治经济冲突趋缓
B. 引发国家冲突的根源是文明之间的差异
C. 国家冲突是文明进程中的必然现象
D. 亨廷顿意在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辩护
1961年11月8日,有关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谈判正式开始。然而,1963年1月,法国要求无限期搁置谈判。法国总统戴高乐的理由有两个:英国加入共同体,就相当于美国在共同体内安插了一匹“特洛伊木马”;英美特殊关系和英联邦特惠区的存在让英国无法全心全意留在共同体中。法国的态度表明( )
A.法国谋求成为“欧洲霸主”
B.美国主导的阵营内部分化
C.英美特殊关系推动欧洲共同体发展
D.英法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
尼克松政府曾提出“把1973年作为欧洲年”,并表示“以前的决策所形成的时代行将结束”,“盟国之间应强调友好、平等和团结,在经济上鼓励相互合作,弥合盟国间的经济冲突”。这表明( )
A.美苏世界霸权争夺有利于美国 B.欧洲的变化推动美欧关系调整
C.欧洲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与美相当 D.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继续维持
图中漫画名为《厨房辩论》。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的开幕式上,赫鲁晓夫和尼克松之间展开一场关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核战争的辩论,因辩论是在厨房用具展台前进行的,故称“厨房辩论”。该漫画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苏联的经济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B.美国深陷越南战争实力削弱
C.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有利地位 D.美国经济衰落谋求改善与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