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王制》云:“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又云:“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这表明西周时期
A.中央集权已经建立 B.王室创立监察体系
C.卿士控制封国实权 D.天子直接管理封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 重大事件 |
1861年 | 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
1875 | 郭嵩焘出任驻英公使 |
1901年 | 清政府在《辛丑条约》中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
1912年 | 南京临时政府改外务部为外交部 |
1915年 | 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
1919年 | 巴黎和会将德国原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
1928年 | 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
1943年 | 国民政府与美英等国谈判,废除“治外法权”,美英放弃了包括领事裁判权在内的特权 |
从上述重大事件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叙述清楚,条清晰,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治理机制。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的保甲制即渊源于此。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每户给印牌一张,写明本户丁口、从业状况,户内外有人外出或有客来访都要注明;保长、甲长、牌长每天傍晚稽查各户有无异样。
——摘编自部编教材试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以此治国者,莫不皆然。……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而下无与分其职者。兴亡之涂,罔不由此。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摘编自部编教材试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认同的基层管理方式。
(3)根据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治理同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不同,并分析英国城市治理的影响。
普列汉诺夫说“四月提纲”是梦话,又说,“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出能够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他的意思是
A.社会主义理论尚不成熟,也不符合俄国当时国情
B.俄国当时尚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
C.反对俄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主张继续民主革命
D.反对《四月提纲》,俄国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1824年,欧文在美国买下1214公顷土地,建立“新和谐公社”。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这一举动
A. 为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可行案例
B. 是成熟的思想理论在现实中的一次成功实践
C. 是解决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的一种尝试
D. 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下图是1940-1947年中国刊物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其中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抗战胜利,民众渴望和平民主
B.国共重庆谈判,确立了和平民主的建国方针
C.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D.全国规模的内战结束,和平民主的呼声高涨